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97篇
  免费   2208篇
  国内免费   1482篇
电工技术   804篇
综合类   2089篇
化学工业   6251篇
金属工艺   3301篇
机械仪表   1519篇
建筑科学   3051篇
矿业工程   1830篇
能源动力   879篇
轻工业   2343篇
水利工程   1056篇
石油天然气   1219篇
武器工业   275篇
无线电   11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10篇
冶金工业   2065篇
原子能技术   248篇
自动化技术   112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839篇
  2022年   877篇
  2021年   859篇
  2020年   889篇
  2019年   977篇
  2018年   488篇
  2017年   798篇
  2016年   790篇
  2015年   1003篇
  2014年   1865篇
  2013年   1487篇
  2012年   1611篇
  2011年   1629篇
  2010年   1471篇
  2009年   1580篇
  2008年   2069篇
  2007年   1742篇
  2006年   1485篇
  2005年   1451篇
  2004年   1301篇
  2003年   1089篇
  2002年   883篇
  2001年   807篇
  2000年   697篇
  1999年   533篇
  1998年   548篇
  1997年   424篇
  1996年   399篇
  1995年   411篇
  1994年   329篇
  1993年   229篇
  1992年   229篇
  1991年   180篇
  1990年   197篇
  1989年   18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粗根荨麻(Urtica macrorrhiza Hand.-Mazz.)不同部位粗多糖的含量及化学组成,初步评价其对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热水提取、乙醇分级沉淀的方法分别制备粗根荨麻根、茎、叶粗多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分子量及单糖组成;全波长扫描及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特征;MTT法研究其细胞毒性;中性红染色法考察其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Griess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其对巨噬细胞NO、TNF-α分泌的影响。结果:提取得到粗根荨麻叶(UML40、UML60),茎(UMS40、UMS60),根(UMR40、UMR60)共6种粗多糖,其中叶粗多糖得率最高为4.62%,UML40为占77.92%,茎粗多糖和根粗多糖得率分别为0.69%和1.13%;各粗多糖平均重均分子量从2.11 kDa到802.21 kDa不等,主要由D-Glc、D-Gal、D-Ara和D-GalA组成,但不同部位粗多糖的单糖组成摩尔比不同。此外,不同部位、不同分子量的粗根荨麻多糖免疫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UML40、UMS40、UMR40均能够显著活化巨噬细胞,促进其吞噬活性及NO、TNF-α...  相似文献   
2.
3.
张庆弢  毕超 《中国塑料》2022,36(6):87-91
基于CFD?DEM耦合方法,研究了颗粒在水室内的流动状态,分析了不同刀盘转速、粒子水通入量和水室出口角度对造粒过程的影响,发现提高刀盘转速、增加粒子水通入量和水室出口倾斜一定的角度都有利于水室内颗粒的排出。进一步研究了颗粒与碎屑在水室内的流动,发现在水室出口处二者的流动基本呈现出一定的分离角度。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大豆蛋白纳米纤维的结构形成和扩宽铁强化剂的食品工业应用,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为原料,通过5 h的酸热处理制备纳米纤维(soy protein isolate fibrils,Fib SPI),系统研究纤维形成前后蛋白结构的变化,并进一步制备铁纳米颗粒(iron nanoparticles,Fe NPs),探究Fib SPI对铁的稳态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酸热处理过程中,SPI产生大量的β-折叠结构,其与硫磺素T结合,显示出增强的荧光强度;此外,7S组分先发生降解,利于纤维成核形成,随后11S逐渐被水解,促进纤维生长;同时水解产生大量的小肽组分,提高了产物的还原力。研究进一步利用Fib SPI递送铁纳米颗粒(Fe NPs),发现与原始SPI相比,铁纳米颗粒可在Fib SPI原位形成胶体稳定的铁-大豆蛋白纳米纤维复合物(Fe FibSPI),并以Fe(II)形式存在,其对乳液体系色泽及稳定性的影响较硫酸亚铁或氯化铁小。该研究可为构建新型植物基铁强化剂递送体系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5.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模板剂,采用紫外光诱导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P)负载银纳米颗粒(AgNPs)的复合光催化剂(Ag/HAP)。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其化学组成、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MC作为模板剂不仅在紫外光诱导下将Ag+还原为Ag0,还对载体HAP的形貌、粒径起到调控作用。在甲基橙光催化降解试验中,当Ag的质量分数为1%时,降解率最高达98.31%,银纳米颗粒和HAP两者间的协同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生产过程中使用激光粒度仪测量AgBr颗粒粒径分布过程中测量结果经常出现偏离测量标准的问题,对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AgBr颗粒粒径分布过程中,颗粒的散射过程基于Mie散射理论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理论分析表明产生偏离测量标准的原因主要是AgBr颗粒的复折射率和AgBr颗粒晶型的影响造成的。实验室利用双注乳化技术制备了X1、X2、X3型三种不同粒径大小的AgBr立方体颗粒乳剂,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乳剂颗粒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AgBr颗粒乳剂的特征吸收峰位与颗粒大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这种线性关系反映了颗粒平均粒径的大小。对X3型不同批次乳剂进行了粒径分布统计和特征吸收峰位测量,粒径分布统计表明X3型乳剂颗粒体积平均径变化范围为0.620~0.690μm,相对应的特征吸收峰峰位变化范围为383~403 nm,并用线性方程表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测量AgBr乳剂颗粒大小的新方法,对判断问题乳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常规颗粒大小的测量方法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颗粒滚动摩擦作用对筒仓中玉米颗粒的力链空间分布进行研究,通过EDEM离散元软件建立筒仓模型与仿真玉米颗粒模型进行卸粮仿真模拟,并与筒仓卸料实验作流态对比,验证模型与仿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模拟仓进行切片观察和数据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摩擦情况下力链的细观参数随时间演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颗粒间摩擦系数越大,卸粮完成的最终时间越长;颗粒间滚动摩擦系数越小,颗粒由整体流转变为管状流的时间越早。对于有漏斗的筒仓来说,减小颗粒间摩擦会改变整体流和管状流之间的极限,从而增加产生管状流的面积。标准滚动摩擦系数下玉米颗粒在卸料过程中会出现起拱-塌陷效应;减小滚动摩擦,玉米颗粒卸料较稳定,未出现起拱的应力突增、以及拱塌陷的应力衰减;增大颗粒间滚动摩擦不但会增加拱效应,且出现成拱高度距离漏斗口更高。  相似文献   
8.
内部侵蚀是造成堤防、大坝、路基等诸多结构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对土体内部侵蚀特性的研究大多基于静态加载,且无法定量描述细颗粒迁移的相关规律。为此,采用自主研发的土体渗透试验装置,对2组不同级配的染色标定砂土开展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内部侵蚀试验,探究循环荷载下砂土内部侵蚀过程中的水力响应机制,并定量描述流失颗粒的粒径组成及成分来源。试验结果表明:循环荷载–水头作用下,在现有土体稳定性判别方法中表现为稳定土体的试样A仍发生了一定质量的颗粒流失,之后又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而表现为不稳定土体的试样B则会发生持续且显著的颗粒流失,渗透系数显著增加。随着外部水头的提升,流失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增大、且流失颗粒所来源于土层逐渐加深。循环荷载–水头作用下,砂土试样间产生上下波动的孔隙水压力,在各层位间形成振荡的水力梯度,从而影响土体内部稳定性。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内部侵蚀特性的认识,为完善相关病害的发展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与试验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克服单一微生物培养成本高且矿化鲁棒性不足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混菌矿化增强再生粗骨料物理力学性能的方法.通过筛选矿化效率较高的好氧嗜碱混菌,考察了混菌矿化对再生粗骨料物理力学性能和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增强时间下,混菌比纯菌呈现出更优异的矿化增强效果;随着混菌矿化增强时间的延长,再生粗骨料吸水率和压碎指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优增强时间为15 d;采用矿化增强再生粗骨料制备的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幅度达到22.1%.  相似文献   
10.
谷丽东  赵剑 《润滑与密封》2021,46(9):154-160
油液监测是判断设备健康状况和提供设备故障隐患预警的有效方法。综述了用于监测润滑油中磨损颗粒的最新各类在线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包括批量磁吸附式传感器、微流体电容传感器、金属扫描传感器、双层平面线圈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和光学传感器等,并讨论各种传感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了高通量、高灵敏度、能区别金属与非金属磨粒、可采集磨粒图像信息的集成式传感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集成式、智能化、无线传输的传感器是未来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