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44篇
  免费   1200篇
  国内免费   577篇
电工技术   9022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965篇
化学工业   2837篇
金属工艺   1246篇
机械仪表   906篇
建筑科学   502篇
矿业工程   467篇
能源动力   1250篇
轻工业   444篇
水利工程   45篇
石油天然气   155篇
武器工业   135篇
无线电   40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3442篇
冶金工业   1018篇
原子能技术   56篇
自动化技术   215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47篇
  2022年   839篇
  2021年   1015篇
  2020年   806篇
  2019年   1338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592篇
  2016年   668篇
  2015年   812篇
  2014年   2013篇
  2013年   1494篇
  2012年   1897篇
  2011年   1843篇
  2010年   1474篇
  2009年   1753篇
  2008年   1769篇
  2007年   1337篇
  2006年   1291篇
  2005年   1200篇
  2004年   1052篇
  2003年   802篇
  2002年   641篇
  2001年   569篇
  2000年   453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264篇
  1997年   215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为了探索大规模工业回收再利用废弃LiFePO4的方法,对LiFePO4废粉添加碳源,直接还原焙烧合成再生LiFePO4材料。利用XRD、SEM以及电化学测试等检测手段研究了不同碳源对LiFePO4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iFePO4废粉中添加葡萄糖、PEG、石墨烯组合碳源还原焙烧合成的材料,在半电池中均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在0.1 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比容量达到162.7 mA·h/g,且1 C倍率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有95.53%。这种操作简单、制备方便、成本低的再生制备LiFePO4方法,是实现废弃LiFePO4大规模工业回收再利用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由于新能源汽车和移动终端设备等市场的不断扩大,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急剧增长,随之产生大量的废锂离子电池,且在资源循环和环保生产的双重要求下,废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回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热点问题。首先,本文从锂离子电池结构出发,绘制了锂离子电池结构-含量-元素-材料-环境风险关系轮状图;其次,对各种预处理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详细归纳;同时,对研究相对较少的电解质的回收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再次,扼要介绍了火法、湿法工艺处理正极材料的特点,重点以列表方式对湿法工艺中不同浸出体系、溶剂萃取体系、沉淀体系的异同进行精要对比;最后,对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浸出液直接合成前驱体(或正极材料)的方法进行了概述,此外,还对一些最新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废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发展的可能方向,以期为废锂离子电池的高效、绿色、全面回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浸出效率,采用电化学还原法实现对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高效浸出。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索硫酸浓度、浸出时间、温度和电流密度等因素对锂、镍、钴和锰浸出率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电化学浸出前后正极片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实现了有价金属的还原,正极材料浸出后,主要剩余具有多孔结构的黏结剂PVDF;在硫酸浓度0.8 mol/L、浸出时间60 min、温度50 ℃、电流密度30 mA/cm2的条件下,锂、镍、钴和锰的浸出率可分别达到97.2%、95.68%、95.09%、94.61%。  相似文献   
4.
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原料,采用燃烧法制备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1.2Mn0.54-xNi0.13Co0.13AlxO2,实现了多组元金属离子的高值转化和全量利用,从根本上缩短产品化路径,消减二次污染。SEM和XRD检测表明,所有样品形貌差别不大,基本呈球形,直径约0.5 μm,样品均无杂相峰出现,且都具有六方晶系的ɑ-NaFeO2结构、 空间群,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当x=0.03时,所得样品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0.5 mA恒电流条件下,首次放电容量为238 mAh/g,200周循环后放电容量保持率为80.3%。  相似文献   
5.
采用简单的机械球磨混合法制得NCM@LMFP/C(LiNi0.6 Co0.2 Mn0.2 O2@LiMn0.6 Fe0.4 PO4/C)复合正极材料,系统地研究了NCM与LMFP/C复合比例(9∶1,8∶2,7∶3,6∶4,5∶5)对材料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复合正极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NCM与LMFP/C复合比例小于8∶2时,亚微米级LMFP/C出现富集、团聚,将NCM包埋其中.当NCM与LMFP/C复合比例为8∶2时,LMFP/C均匀地包覆在NCM颗粒表面或填充于其颗粒空隙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优、热稳定性良好:电流为0.1 C和1 C时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80.1和165.0 mAh/g,均高于理论测算容量(178.9和164.3 mAh/g);循环8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95.7%,优于NCM(94.9%);复合正极材料热失控温度相比于NCM提高了25℃且放热量更低.  相似文献   
6.
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硅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的优选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和在充放电过程中伴随的巨大体积变化而导致循环过程中容量迅速衰减,阻碍了硅材料商业化。本文以商业化的铝硅合金为硅源,通过冷冻干燥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O)包覆在其表面,制备了微米级的多孔硅(PSi)与GO的复合材料PSi@GO。该复合材料核层多孔硅内部丰富的孔隙提供充足的空间以适应硅的体积变化,外层的氧化石墨烯可以加速离子和电子传输,并再次缓冲硅的体积变化,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硅负极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500mA/g时,PSi@GO-2(PSi与GO质量比为10∶5)复合电极材料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仍可达到1 275 mAh/g;在电流密度为4 A/g时,该复合材料也可达到980 mAh/g的高比容量。该PSi@GO-2复合材料显示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改造的家用微波炉,实现了原位高效制备石墨烯/TiO2纳米复合物。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法能够在商用锐钛矿型TiO2纳米颗粒表面均匀制备石墨烯纳米片,通过SiO2/Si的剧烈电晕放电,其制备时间仅需数分钟(最短3 min)。石墨烯纳米片的尺寸大约为50 nm且缺陷很少。TiO2晶体结构仍为锐钛矿型,主要归功于极短的制备周期和较低的反应温度(600~700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导率,可以提升锂离子扩散速率、提高电子传输速率并降低接触电阻。在1 C(170 mA·g-1)条件下石墨烯/TiO2纳米复合物的电池放电比容量提高了2倍。与商业化锐钛矿型TiO2纳米颗粒相比,在1 C到5 C的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石墨烯/TiO2纳米复合物的比容量差距显著扩大。  相似文献   
8.
准确的电池模型是电池状态估计和能量管理的基础。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描述电池内部机理,具有物理意义明确和准确度高的优点。目前,常用的电化学模型为P2D伪二维电化学模型、SPM单粒子模型和SPMe考虑电解质动态的单粒子模型。其中,P2D模型的精度最高而计算量最大,而简化模型SPM或SPMe的计算效率高,但存在模型简化产生的误差。为探究误差的产生机理,首先比较SPM、SPMe和P2D模型的电极电流源、固相浓度和液相浓度,然后从平衡电势、过电势、液相浓差极化电势、液相欧姆压降和端电压对简化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并指出误差传递路径。结果表明,电极电流源是模型端电压误差产生的根源,液相正负极欧姆压降和负极平衡电势误差是端电压误差的主要来源。上述结果可为SPM和SPMe模型的误差补偿方法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还提出了模型端电压误差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9.
电池模型对电池系统的健康管理和故障诊断至关重要。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电化学模型正成为研究热点。电化学模型由偏微分方程构成,计算复杂度高。模型数学重构和模型结构简化是两类降低复杂度的方法。不同复杂度模型的对比研究可为模型工程应用选择提供指导,然而现有研究多基于仿真数据且忽略了温度对电池电化学行为的影响。针对上述不足,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试验测试开展了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对比研究工作。基于理论与仿真分析,明确不同模型的误差来源;通过敏感性分析,提升了模型参数的辨识精度和效率;通过耦合热模型,考虑温度对电化学反应的影响,并在-10℃至45℃区间开展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反应电流的均匀分布假设是简化模型的主要误差来源。该假设在低倍率条件下成立,在大倍率下将造成较大误差;耦合热模型来引入温度修正可有效提升电化学模型在不同温度下的精度;非简化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在不同温度和工况下均能保证高精度,端电压均方根误差小于25mV。简化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在小倍率工况下精度较好,但在低荷电状态和大倍率工况下将出现明显偏差,其最大端电压方均根误差超过50mV。  相似文献   
10.
准确可靠的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是保证锂离子电池安全运行的关键,同时为失效预警提供参考。提出一种适用于电池单体和电池组的健康状态估计通用方法。首先,提出基于局部充放电数据的电池单体高效健康因子提取方法,保证健康因子和容量的高相关性和实现健康因子的在线可获取性。其次,提出考虑电池组容量衰减和不一致性的特征生成策略,利用主成分分析获取融合特征,利用双时间尺度滤波和电池组等效电路模型拓宽特征提取方法的应用范围。然后,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算法框架,考虑健康因子和容量衰减的整体关系和局部变化提出改进的高斯核函数提高估计精度和可靠性。最后,利用多个试验数据集验证算法在不同应用条件下的泛化能力。估计结果表明,对恒流放电工况的电池单体估计误差小于1.28%,在动态变温条件下电池单体估计误差小于1.82%;串联电池组的验证结果表明在各种应用场景下估计误差均小于1.43%。提高了电池系统健康状态估计的精度以及在广泛应用场景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