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15篇
  免费   4254篇
  国内免费   715篇
电工技术   2322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2180篇
化学工业   7816篇
金属工艺   179篇
机械仪表   454篇
建筑科学   1237篇
矿业工程   15372篇
能源动力   2416篇
轻工业   51篇
水利工程   174篇
石油天然气   808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1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66篇
冶金工业   1709篇
原子能技术   44篇
自动化技术   137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643篇
  2021年   1030篇
  2020年   1201篇
  2019年   609篇
  2018年   689篇
  2017年   611篇
  2016年   942篇
  2015年   1160篇
  2014年   2414篇
  2013年   2081篇
  2012年   3512篇
  2011年   2873篇
  2010年   2046篇
  2009年   2052篇
  2008年   1848篇
  2007年   2033篇
  2006年   1733篇
  2005年   1485篇
  2004年   1146篇
  2003年   1096篇
  2002年   836篇
  2001年   836篇
  2000年   667篇
  1999年   517篇
  1998年   363篇
  1997年   357篇
  1996年   283篇
  1995年   249篇
  1994年   189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87篇
  1984年   223篇
  1983年   169篇
  1982年   14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调研现场情况以及检测煤泥特性,探寻一种实用性强、方法简单的新工艺来替代劳累的人工和繁琐的机械清淤,解决现实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开发清仓新工艺,介绍了该工艺的技术路线选择、设计依据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该新工艺具有降低清仓时间、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设备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鹏  王先科 《中州煤炭》2022,(9):276-278
为了方便煤炭的运输,某矿使用了矿用履带式搬运车。履带运输车解决了轮式运输车在恶劣道路条件下不能行走的问题,这种履带车是一种新型的运输工具,其特点是体积小、转弯灵活、动力强大,可在不受场地限制的情况下轻松通过狭窄的地方,能有效解决山区、土壤、陡坡等恶劣条件下物料的运输问题,适合普通运输车辆无法通行的地方。介绍了矿用履带式搬运车的主要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并给出了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4.
为表征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矿化过程的差异,通过Sutherland理论下固体颗粒进入泡沫产品的总概率(E)和浮选速率常数(k)之间关系,并结合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的浮选速率试验,求得了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诱导时间。浮选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捕收剂消耗量下低阶煤-油泡浮选产率均高于低阶煤-气泡浮选产率。诱导时间测试表明,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诱导时间(35 ms)要明显低于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93 ms)。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油泡表面的疏水性要强于传统浮选气泡表面的疏水性。然而,进一步利用Sutherland理论中固体颗粒进入泡沫产品的总概率和浮选速率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并结合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的浮选速率试验求得的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诱导时间分别为9.67和8.46 ms,其与诱导时间测试仪分别测量的诱导时间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在实际浮选过程中气/油泡的上升速度分别为23.26和22.68 cm/s,其远高于2015EZ型诱导时间仪测试过程中气/油泡碰撞速度(2.0 cm/s)。因此,诱导时间理论计算表明气泡-颗粒间的碰撞速度对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影响很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油泡浮选效果优于传统浮选的内在原因在于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诱导时间小于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  相似文献   
5.
王鹏  李林  徐建军 《中州煤炭》2020,(9):123-127
在对沁水盆地赵庄矿煤层气开发地质、煤层气生产井资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区内煤层气直井低产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区内地面抽采后续开发方向。研究认为:3号煤层气含量偏低、含气饱和度低、临储比低,致使排采阶段气含量可降幅度低,是其低产的宏观表征;3号煤储层不匹配孔级,较差连通性,即微、小孔为主,中孔次之,大孔不发育,微裂隙连通性差,致使扩散缓慢、影响储层改造和抽采效果,是其低产的微观表征;3号煤层远高于顶底板塑性及相近的水平应力,进一步造成改造缝长受限,泄流面积不足。因此,建议区内后续地面抽采方式应以增大泄流面积开发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6.
何光辉  冉玉玺  高佳星 《中州煤炭》2020,(1):132-136,140
通过对土耳其IMBAT煤矿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结合多种选型计算方法的验证,最终选择了合适的设备,使该矿的开采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同时也扩大了我国的煤炭开采装备应用范围。根据在土耳其IMBAT煤矿现场多年的服务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在土耳其IMABT煤矿现场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预测与预防深部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建立了考虑煤层倾角与钻孔倾角的新钻屑量理论计算公式,并分析了煤层倾角和钻孔倾角对钻屑量的影响。以平煤股份有限公司八矿为研究对象,将钻屑量理论计算值与该矿己15-21030风巷现场钻屑量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得出在煤层倾角一定时,钻屑量随钻孔倾角增大呈幂指数递减关系,减小的比率呈“V”形变化趋势,原钻屑量理论值与实测值平均误差为5.5%,在考虑煤层倾角与钻孔倾角情况下的新钻屑量理论值与实测值平均误差为3.9%。  相似文献   
8.
利用工作面高抽巷施工掩护顺槽掘进工作面下向穿层条带预抽钻孔,通过对钻场底板深、浅孔注浆封堵围岩裂隙解决了孔内返水不畅难题;采取了"两堵一注"封孔方式确保封孔严密不漏气;孔内全程下吹水管,实现了单孔、分组、定时吹水工作目标,提高了下向消突钻孔抽采效果,形成了一套高效、快速的下向穿层钻孔消突管理模式,实现了高地压严重突出区域煤层高效消突以及技术经济一体化目标,安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对煤矿选煤厂直线振动筛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故障问题,采用有限元仿真与现场测试结合的方法对振动筛出现故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振动筛的主要结构及常见故障,并以某矿选煤厂发生大梁断裂的振动筛为例,对该振动筛进行三维建模和有限元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模态阶次的增加,振型的变化逐渐由移动转为结构本身的扭曲变形。在该振动筛空载工作状态下,选用本质安全型便携式测振记录仪进行振动测试并处理测试信号,得到该振动筛的工作频率。结合模态分析结果和实际测试结果,判断出空载时频繁运行振动筛是造成其大梁断裂的主要原因。根据故障原因给出维护建议:应当尽量避免振动筛在空载或物料较少的状态下长时间运行;在振动筛投入使用前,应预先了解振动筛的工作状态及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尽可能避免结构故障,保证振动筛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0.
《能源学会志》2020,93(4):1602-1614
Microwave-assisted catalytic pyrolysis is considered to be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coal-staged conversion due to its high efficiency and selectivity. This work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pyrolysis behavior and products quality of microwave-assisted pyrolysis of low rank coal catalyzed by metallic catalysts (K, Ca and Fe) with both dielectric response and catalytic effect via a microwave tube furnace. The mechanism of metallic catalysts on catalytic cracking tar under microwave radia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physicochemical structure of coal cha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vector network analyzer, XRD, FT-IR, SEM, EDS, and Raman. The chem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ted tars were determined by FT-IR and GC-MS. Results manifested that microwave interacted preferentially with metal catalysts by polarization and conductivity loss could efficiently induce the occurrence of catalytic pyrolysis reactions to generate high yield syngas (CO + H2). Specifically, the dielectric loss factor of resultant chars was considerably improv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etallic catalysts especial for Ca and Fe.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metal catalysts dramatically enriched the amorphous carbon structure in produced chars whereas in favour of suppressing the trend of carbon graphitization. Additional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rger poly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 into lighter tar species was catalytically accelerated, resulting in the large proportion of single-ring aromatics in tar under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microwave and metal cataly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