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通过相关文献的钢板剪力墙试验数据验证了使用等效拉杆模型并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进行Pushover分析计算多层钢板剪力墙水平极限承载力方法的正确性。利用试验验证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4层单跨钢板剪力墙和4层3跨钢框架-钢板剪力墙双重抗侧力体系在倒三角型分布的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板高厚比的变化对结构水平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与相应纯框架的结构性能进行了比较,建议剪力墙板的高厚比取为250~300,这为钢板剪力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某结构进行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基础上,采用结构性能点处待分析重要型钢混凝土节点的内力,对其建立精细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弹塑性分析,得出节点应力分布,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能力谱方法应用子结构原理对天然地基上带群桩基础的生态复合墙结构进行平面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建立弹簧单元模拟群桩基础,采用Davies方法确定桩的刚度;基于刚架-等效斜撑力学模型,提出考虑土-桩-生态复合墙结构共同作用的整体分析模型,并对比分析在不同地震烈度作用时土-桩-结构的共同工作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条件下,结构性能点处的顶点位移Un(刚性地基)小于Un'(相互作用),而在罕遇地震条件下,则有Un(刚性地基)大于Un'(相互作用);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后,相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结构在性能点时的基底剪力较刚性地基情形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常用弹塑性分析软件的推覆分析功能,分析了塑性铰模型和纤维束模型在模拟梁柱构件上的差异,纤维束模型、壳元损伤模型和弹塑性墙元模型在模拟剪力墙构件上的差异。通过四个算例对比了五个软件的计算结果,发现各软件计算的结构承载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分析了各软件计算结果不同的原因,供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推覆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邯郸文化艺术中心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文化艺术中心包括博物馆、大剧院、城规馆和图书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与钢结构的混合结构。博物馆和图书馆利用多层结构高度形成巨型悬挑钢桁架,将部分楼层整体悬挑。外围钢桁架为空间曲面,结构形式复杂。大剧院上方的椭球形顶盖采用双向正交钢管桁架体系形成双层网壳结构。壳体平面尺寸为108m×85m,高度为22.5m。结构内部空旷,楼板开洞较大,楼板标高复杂,造成楼板不连续。结构刚度分布不均匀。巨型悬挑钢桁架和转换结构造成抗侧力构件竖向不连续。整体结构属于复杂超限工程。针对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对重点部位制定了性能目标。采取了加厚楼板、设置楼板暗撑、加强墙体约束等抗震加强措施。采用多种程序分析了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作用下的弹性或弹塑性响应。补充了楼板应力分析、重要剪力墙应力分析、钢结构稳定分析、防止连续倒塌分析、壳体单独模型分析等。结果表明,结构能够实现设计性能目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依据不同时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造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差异.方法 基于Pushover分析方法,建立依据不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造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维分析模型,采用SAP2000软件对结构进行分析,根据能力谱法,将Pushover曲线转换为能力谱曲线,将规范中的设计反应谱转换得到弹塑性需求谱,通过能力谱和需求谱的叠加,求出结构的性能点,进而得到结构的顶点位移及塑性铰分布、层间位移角和楼层位移,从而得到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结果 通过一个5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能力分析,分别得到依据我国1974年、1989年和2001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造的建筑物能力谱曲线和达到性能点时的塑性铰发展过程.结论 依据不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造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异明显,建议在抗震能力评估时,应给予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7.
对7组横梁未加强的人字支撑框架进行弹塑性分析,支撑几何长细比从43变化至132,支撑又分承担和不承担竖向重力两种。研究表明重力荷载使支撑提前屈曲,降低了支撑抗侧力峰值,抗震设防烈度越低,其影响越大。通过对整体、支撑和框架的侧力-侧移曲线的分析,解释了设计人字撑横梁时不应考虑跨中支撑点作用的原因,对欧美日等将中等长细比的支撑框架列为抗震性能最差的框架支撑体系提供了解释。揭示了支撑与框架的极限抗侧力不同时出现的重要现象,提出了设计对策;提出了塑性破坏机构,推导了横梁跨中挠度和支撑出平面外位移与层侧移角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性能理论的R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新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现行规范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定义结构的性能水平及性能目标,从满足性能目标的Pushover分析结果出发,分析了框架结构弹性刚度、设计承载力取值以及梁柱端配箍特征值三因素对Pushover曲线走势的影响.一方面,找出能够满足性能目标的结构弹性刚度及设计承载力取值;另一方面,通过变形能力设计方法,验证了现行规范框架结构的构造措施基本满足变形能力要求.建立了以规范的抗震设计过程为基础,能够满足结构性能目标的一种新的抗震设计方法,并通过算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推广其在抗震区应用.方法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建模,对柱网及柱截面尺寸相同的板-柱结构及框架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及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通过pushover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侧移关系曲线及能力曲线,构造了弹塑性反应谱并以此求出结构的目标位移,研究了结构的出铰机制,对比了各加载阶段的结构响应;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给出了结构的基底剪力及顶点侧移时程曲线,塑性铰出铰及能量耗散情况,并将不同地震波激励下的结构侧移与pushover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论设计合理的板-柱结构可用于Ⅱ类场地7度抗震设防区.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3层异形柱框架结构分析模型,梁端抗弯承载力的计算考虑了楼板翼缘及其钢筋的贡献(T形梁),采用两种不同的侧向荷载分布模式,对不同柱梁抗弯强度比值的异形柱框架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从顶点位移、层间位移、层位移、结构塑性铰分布等方面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了异形柱框架结构柱.梁抗弯强度比合理取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