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6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146篇
电工技术   246篇
综合类   297篇
化学工业   634篇
金属工艺   269篇
机械仪表   179篇
建筑科学   391篇
矿业工程   200篇
能源动力   153篇
轻工业   549篇
水利工程   469篇
石油天然气   380篇
武器工业   18篇
无线电   8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0篇
冶金工业   440篇
原子能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1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曹辉林 《金属矿山》2022,51(2):231-236
针对赤泥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危害性大且利用率低等问题,以碱激发赤泥-矿渣基地聚物注浆材料为 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掺量的聚羧酸(PA)减水剂、醛酮缩合物(AKC)减水剂和萘系(N)减水剂对材料凝结时间、流动 性及强度等的影响,并通过 XRD、傅里叶红外光谱及 SEM 等设备对减水剂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减水剂增 强了材料的流动性但降低了材料的剪切应力;N 和 PA 减水剂能缩短材料的凝结时间,但 AKC 减水剂会延长材料的凝 结时间;N 和 AKC 减水剂能提高材料的强度,但 PA 减水剂会降低材料的强度;N 减水剂对材料的综合性能提升效果 更加明显,其最优掺量为 0. 7%;减水剂对赤泥-矿渣基地聚物性能提升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促进地聚合物凝胶的形成。 研究成果为拓展赤泥在工程上的使用途径和效率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王东 《水泥工程》2021,34(4):42-44
根据水泥烧成热耗的组成,降低高温设备表面散热是降低水泥烧成热耗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减少高温窑炉墙壁的热传导可有效降低设备的表面散热。本文在介绍无机内保温涂层隔热原理的基础上,对保温涂层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在传统耐火隔热材料的基础上增加新型无机内保温涂层,可有效降低高温设备外表面温度,减少水泥生产中的散热损失,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coordination properties. Some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e been employed in the stabilization against coalescence of metallic nanoparticles in colloidal solutions, for example, tetrazole, triazole, and pyrazole.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design new polyelectrolytes with heterocyclic pendant groups useful as reducing agents of Au3+ and as stabilizing agents for the synthesis of colloidal Au nanoparticles. Thus, polyelectrolytes with thiosemicarbazone and 1,3,4-thiadiazole pendant groups were used as reducing agents of Au3+ ions and stabilizing agents of Au nanoparticles. The voltammetry study of the polyelectrolytes showed that one with thiosemicarbazone pendant groups is the better reducing agent than polyelectrolytes with heterocyclic pendant groups. The polyelectrolytes can control the growth of the nanoparticles, obtaining structures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9 nm. In this stud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nature of the heterocyclic group does not have an effect on the shape of nanoparticles and quasi-spherical nanoparticles were obtained with all polyelectrolytes. © 2019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9 , 136, 47790.  相似文献   
4.
Microbi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 (MIC) on internal pipeline surfaces has become a severe problem during the water injection process in secondary oil recovery. The formation of a biofilm, normally dominated by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 is believed to be the critical step of the MIC process. A continuously fed biofilm simulating the water injection process was opera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iofilm development on MIC behavior in the early phase of corrosio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rosion product film and biofilm was monitored for 5 months with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linear polarization resistanc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3D optical profiling, and direct weight measurement. MIC development was found to comprise three phases: initialization, transition, and stabilization. The initialization phase involve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rosion product layer and the initial attachment of the sessile microbes on metal surface. In the transition phase, the MIC proces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charge‐transfer‐controlled reaction to diffusion‐controlled reaction. The stabilization phase featured mature and compact biofilm on the metal surface, and the general corrosion rate (CR) decreased due to the diffusional effect, while the pitting CR was enhanced at a lower carbon source level, which supported the mechanism of direct electron uptake from the metal surface by SRB.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茶渣中的多糖类物质,以绿茶水提之后的茶渣为原料,以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考察指标,在优化筛选辐照降解、碱降解、酸降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基础上,探讨辐照预处理+碱降解+酸降解绿茶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效果。结果表明,辐照降解在辐照吸收量为1 200kGy的降解效果最佳,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4.13%;碱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0.05mol/L氢氧化钠于90℃下降解1h,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2.08%;酸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9%硝酸于100℃下降解2h,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10.57%;辐照预处理+碱降解+酸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先将茶渣进行1 000kGy剂量的辐照降解,然后采用最佳碱降解工艺组合进行降解,再采用最佳酸降解工艺组合进行降解,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13.18%,说明1 000kGy辐照预处理+最佳碱降解+最佳酸降解的组合工艺是利用绿茶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最优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6.
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时期,储采失衡加剧,综合含水率达到了80%以上,原油产量下降,经济效益变差。为了提高油藏原油采出程度、改善油藏开发效果,调研了国内外减氧空气驱的机理研究以及现场试验的资料,建立了以油藏真实孔渗饱数据为基础的一维条形地层机理模型,并选取该油藏Y12-27井组进行了减氧空气驱可行性验证。研究表明:纵向顶部减氧空气驱驱油效果优于水驱和氮气驱;驱替压力对原油采出程度影响不大;注水转注气可以提高原油采出程度;对于减氧空气驱,由于低温氧化反应的作用,氧气浓度对原油采出程度有一定影响,但比较微弱,其中,氧气浓度为10%时,驱替结束采出程度最高;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属于注水开发“双高”油藏,适用于减氧空气驱;对于该油藏Y12-27井组,顶部减氧空气驱驱油效果好于水驱和氮气驱,建议氧气浓度超过10%时采取关井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脱脂米糠复合乳酸菌半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明确脱脂米糠在发酵前、后营养特性的变化,以乳酸菌降糖和释放酚能力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优复合菌种,结果以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复合菌种的降糖和释放酚能力最高。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的复合乳酸菌发酵脱脂米糠的工艺条件:复合菌株添加量5.0%,菌种配比1∶1,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36 h。与未发酵米糠相比,发酵米糠中可溶性固形物、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膳食纤维、蛋白和可溶性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31.42%,21.82%,112.21%,65.54%和37.14%(P<0.05)。此外,乳酸菌发酵使米糠提取物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了21.23%,其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47.18%,49.78%,13.73%,9.0%,75.26%,24.06%(P<0.05)。同时,发酵米糠提取物的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AA/NEAA)为0.48,其必需氨基酸的比值系数分数(SRC)值更接近100。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显著改善了脱脂米糠的营养价值。本研究结果可为脱脂米糠高值生物转化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以蒸馏水、40%乙醇、70%乙醇和无水乙醇为提取剂,运用超声强化方法辅助提取地皮菜中的有效成份。采用清除·OH、O^-2·、DPPH·、ABTS+·能力和还原能力方法考察4种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地皮菜提取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均与加入量呈正相关,其清除能力:水提取液>40%乙醇提取液>70%乙醇提取液>无水乙醇提取液。水提液、40%乙醇和70%乙醇提取液的还原能力相当,明显高于无水乙醇提取液。抑菌试验表明地皮菜水提液对金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最强,无水乙醇提取液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9.
杆塔基础自然接地作为输电线路重要的接地装置,能减少外延接地及降阻施工成本。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接地提出基于平面复合降阻材料的塔基外敷接地降阻策略,首先,采用CDEGS仿真计算软件建立特高压杆塔单根浇注桩接地计算模型,分析均匀土壤、多层土壤、混合土壤三种条件下的外敷接地降阻效果;然后,通过单个塔基外敷计算模型分析外敷材料不同敷设方式的降阻效率;最后,计算完整杆塔基础外敷接地降阻效率和散流分布特征,并与水平人工外延接地降阻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外敷接地降阻效率与土壤条件、敷设位置等因素有关,在高土壤电阻率条件下,塔基外敷接地降阻效率超过22%,与水平人工外延接地相比,塔基外敷接地降阻的散流比超过96%,接地材料利用率高,可减少征地和二次接地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10.
李坤  梁科  孙德群  周斌 《水泥工程》2018,31(5):12-14
为了解决烧成系统不稳定,操作控制困难,对煤质的适应性差,存在安全、环保隐患,系统能耗高等问题,在保留原预热器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加大了C1旋风筒上部直筒段及涡壳,重新设置了C2、C3、C4旋风筒导流板,重新设计了C5旋风筒涡壳,并改造了相应的连接风管和下料管,更换了锁风翻板阀和撒料箱。同时将带流化床的管道式离线分解炉改为在线喷旋管道式分解炉,并对三次风管进行了改造,三次风从分解炉锥部单股旋切引入。本次技术改造实现了原定的各项技改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