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河中下游底泥中的重金属与有机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淮河中下游底泥6种重金属和有机质的含量,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初步认为底泥重金属和有机质含量的高峰值出现在淮河淮南段的平圩和洛河一带,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带,伴随有有机污染物的综合污染;大部分重金属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有机质也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沉积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沉积微生物在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其群落结构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采用PLFA谱图法研究了宿迁市大运河不同水体类型中沉积微生物于不同月份的群落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同一水环境状况下的河流沉积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且不同采样断面的水质指标是导致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2)在同一采样断面,11月的沉积微生物量均高于9月;3)Ⅳ类采样断面沉积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时间变化,且此变化主要由G-群落所致.而Ⅲ类采样断面沉积微生物群落结构未随时间发生明显改变;植物因子与11月时不同采样断面的沉积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9月时进一步扩大的现象呈对应关系;4)G~-/G~+因子适合表征营养要素导致的沉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3.
渭河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粒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廷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7(4):381-385
相同污染浓度条件下,粗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较高的初期释放量和释放强度;平衡释放浓度随粒度减小略有增大,考虑到沉簌 物吸附重金属的粒度效应,重金属释放的粒度效应会更加明显。渭河沉积物中构成重金属释放的结合形态主要为离子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结合形态相互转化的结果是以水相中重金属释放浓度变化的动力学过程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4.
黄河泥沙科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沙问题是黄河难治的症结,本文系统回顾了黄河泥沙科学的新进展,其中包括水流泥沙运动、黄河水流挟沙力、高含沙水流运动、河床演变规律和减淤措施研究、泥沙数学模型、河工动庆模型试验研究等方面,并提出了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吹扫捕集-GC-MS测定底泥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吹扫捕集-GC-MS法测定了底泥样品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分别考察了采用水浸提上清液进样法、水浸提泥浆进样法和甲醇超声提取法等3种样品预处理方法结合吹扫捕集-GC-MS测定的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初步实验结果表明3种情况下测定的总体加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达到75%~92%和6.7%~20.4%,可满足底泥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苯酚在松花江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松花江3个不同采样点沉积物对水体中苯酚的吸附行为,初步探讨了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颗粒粒径及水体pH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在松花江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可以同时用Freundlich型和Langmuir型吸附等温式来描述,说明其吸附行为比较复杂.吸附量随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增大,随沉积物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随水体pH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在松花江3个典型断面(哈尔滨、达连河和佳木斯)采集了3类不同性质的沉积物,分别研究了2,4-二氯苯酚在松花江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2,4-二氯苯酚在3种沉积物上的吸附在24h内均可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解吸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2).在3类沉积物样品上的吸附作用强度大小依次为佳木斯沉积物>达连河沉积物>哈尔滨沉积物.2,4-二氯苯酚在3种沉积物上吸附-解吸滞后系数(HI)都小于1,说明2,4-二氯苯酚的解吸行为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现象,HI值大小依次为:哈尔滨>达连河>佳木斯.HI值与沉积物理化性质成正相关(R2>0.444). 相似文献
8.
松花江沉积物对双酚A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双酚A在松花江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底泥对双酚A的吸附量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而降低,在碱性条件下影响不明显;沉积物对双酚A的吸附量随着沉积物粒径的增大而降低,随着沉积物量的增大而增大;沉积物有机质对双酚A的吸附作用在溶质的整个溶解度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线性的.入江口沉积物和九站沉积物对双酚A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方程,白旗采样点沉积物对双酚A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 相似文献
9.
来沙条件变化对河床形态及推移质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针对山区河流的来沙条件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河流形态变化的问题,根据J . G. Venditti的系列来沙条件变化水槽试验成果,引入无量纲参数河床结构强度Sp,充分考虑推移质泥沙运动特性,探讨了来沙条件变化对卵石河床形态、推移质输沙率和河床级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已经粗化的河床上加入细沙会对河床形态、推移质输沙率和河床级配产生影响。加入细沙会造成河床重新出现冲淤变化,底坡变大,冲刷变严重,最终降低河床结构强度Sp;加沙会增大推移质输沙率,其中中值粒径为3mm的细沙运动表现为行进推移质,而中值粒径为8mm的粗沙运动表现为结构推移质;加入细沙后会细化河床,且加入的粒径越小,细化效果越明显,加入中值粒径为3mm的细沙后推移质的中值粒径先减小后增大,与加入中值粒径为8mm的粗沙后推移质的中值粒径先增大后减小相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在以污水污泥和河道底泥为主要原料制取轻质陶粒过程中,Fe2O3质量分数对陶粒性能的影响,对陶粒的物理性能、表面形态、抗压强度和晶体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e2O3质量分数在3.5%~7%时,可取得松散容重和表观密度较高、吸水率比较小、抗压强度较高的陶粒.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随着Fe2O3质量分数的增加,陶粒表面玻璃化效果明显.在Fe2O3质量分数为5%时,可得到致密性较好、表面微孔分布均匀的陶粒.Fe2O3质量分数在3.5%~7%时,陶粒的抗压性能良好(14 MPa以上).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明,陶粒中主要晶体为石英、钠钙长石、蓝晶石和赤铁矿,内部以稳定的硅酸盐晶体为主.随着Fe2O3质量分数的增加,更多的Fe2O3可以在高温条件下转换为晶体结构的赤铁矿.在利用污水污泥与河道底泥制取轻质陶粒的过程中,控制Fe2O3质量分数在3.5%~7%较合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