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19篇
化学工业   18篇
金属工艺   65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9篇
矿业工程   30篇
轻工业   6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0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多支承回转窑最佳机械运行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建立回转窑托轮力计算的线性公式 ,采用优化方法得出某回转窑最佳的机械运行状态。结果表明回转窑各档轴线无偏差时 ,托轮支承力分配不均匀。回转窑最佳运行状态时 ,1,3 ,4,5档垂直方向的轴线偏差都在± 10mm以上 ,1,2 ,3档左右各托轮受力最大 ,各为 14 46kN ,5档托轮受力最小 ,为 73 3kN。水平轴线偏差为 0时 ,各档左右两托轮受力均衡  相似文献   
2.
添加剂对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焙烧强化溶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焙烧过程中添加剂对焙烧矿溶出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焙烧过程中添加氟化铝,对焙烧矿的溶出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铝土矿中添加1%的氟化铝焙烧,经185℃溶出1h后,焙烧矿氧化铝的溶出率达52%,比未添加时提高15%左右,且随着氟化铝添加量的增加,氧化铝的溶出率随之升高,当添加量为5%时,在同样溶出条件下氧化铝溶出率可达71%,而铝土矿添加3%氟化铝焙烧,在200℃溶出1h,氧化铝溶出率即可达到88%。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PEG3000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EG3000加入量为140 mg·L-1时,PEG3000在Al(OH)3颗粒表面的吸附量最高,铝酸钠溶液的表面张力最低,其分解率可提高8%,有效地强化了铝酸钠溶液晶种的分解.  相似文献   
4.
李小斌 《硅酸盐通报》2019,38(12):4047-405
通过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碳化依时深度试验,结合SEM、XRD等微观分析手段,研究了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养护龄期等因素对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一维、二维和三维碳化深度值的影响.结果 表明:混凝土抗碳化能力随粉煤灰用量和水胶比增加而降低;前期养护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混凝土抵抗碳化反应.由于叠加效应,粉煤灰混凝土三维、二维碳化较一维碳化更为严重,同试验周期下碳化深度值升高1.39~ 2.88倍.  相似文献   
5.
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铝酸钠溶液分解是碱法生产氧化铝过程的关键环节。总结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论述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宏观动力学、铝酸钠溶液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氢氧化铝颗粒行为、分解体系固-液界面作用调控以及铝酸钠溶液分解技术等。认为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有利于氢氧化铝析出的含铝离子是Al(OH)-4,调控溶液中其他复杂含铝离子结构向该类结构转变则有利于氢氧化铝析出;增大分解末期体系中最小颗粒尺寸是提高分解深度的关键;协同调控分解过程中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离子结构和固-液界面作用的原理和方法是强化铝酸钠溶液分解技术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钙硅渣湿法处理最佳工艺条件,确定CO2浓度、CO2气体的添加方式、分解次数、时间、温度、液固比、碱液和铝酸钠浓度等因素对钙硅渣湿法分解的影响。有利于硅渣湿法分解的条件是延长反应时间,增加分解次数,采用合适的添加方式,确定适宜的温度范围。CO2浓度、液固比对钙硅渣湿法分解的影响不明显。在钙硅渣湿法分解过程中,含硅化合物转化成在碱液中相对稳定的水合硅酸钙,而含铝化合物转化成在碱液中反应活性较好的氢氧化铝等。适宜的转型工艺条件是CO2浓度8%~100%,分解时间2h左右,L/S 5~10,温度50℃左右,分解次数为三次。  相似文献   
7.
Based on the study of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digestion time, amount of CaO added and composition of aluminate solution on reaction behavior of pure anatase in high-pressure digestion process of bauxite, reaction mechanism of anatase was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Anatase first reacts with caustic soda to produce Na2TiO3, then the resultant Na2TiO3 reacts with 3CaO·Al2O3·6H2O resulting from the reaction of CaO with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to produce CaO·2TiO2·H2O which eventually converts into CaTiO3. Higher temperature, concentration of free Na2Ok (the caustic soda uncombined with aluminate anions in the form of Na2O) and molar ratio of CaO to TiO2 are favorable to the conversion of CaO·2TiO2·H2O to CaTiO3. And Al(OH)4- shows the function of a catalyzer in the reaction of anatase with caustic soda with or without CaO added during the digestion process of diasporic bauxite.  相似文献   
8.
根据实际蒸发系统流程提出了相关的算法,对蒸发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进料量,结疤厚度,真空度等因素对蒸发系统的影响,得出了与现场生产数据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A great amount of red mud generated from alumina production by Bayer process not only threatens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causes waste of secondary resources. High-iron-content red mud from Bayer process was employed to recover alumina and ferric oxide by the process of reduction-sintering, leaching and then magnetic beneficiation. Results of thermodynamic analyses show that ferric oxide should be reduced to Fe if reduction of ferric oxide and formation of sodium aluminate and calcium silicate happen simultaneously.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umina recovery of Bayer red mud can reach 89.71%, and Fe recovery rate and the grade of magnetite concentrate are 60.67% and 61.78%, respectively, under the optimized sinter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硅酸二钙与高浓度铝酸钠溶液(ρ(Al2O3)≥180g/L)反应后浆液的絮凝沉降性能,结合红外光谱、Zeta电位和接触角的测定结果,探讨絮凝剂与硅酸二钙的絮凝机理。沉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含酰胺基、羧基的絮凝剂A和B时,浆液不絮凝沉降;而含酰胺基、羧基和羟肟酸的絮凝剂C的沉降效果好,沉降初始5min的平均速度达到19.0mm/min。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絮凝剂A、B和C后,絮凝剂中的R—COO-基团均可与硅酸二钙中的Ca2+形成配位键。沉降后固相的有机碳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硅酸二钙可吸附约40%的絮凝剂A和B,或吸附91.04%的絮凝剂C,这直接导致吸附絮凝剂C的硅酸二钙的Zeta电位、接触角和固体表面能变化较絮凝剂A、B的大;在烧结法高浓度体系中,电中和脱稳不是主要原因,絮凝剂在颗粒表面的大量被吸附并通过疏水力增强或架桥作用的形成是改善浆液絮凝沉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