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61篇
化学工业   105篇
建筑科学   12篇
矿业工程   29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8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保障深井特厚煤层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基于载荷三带理论,以山东某矿为工程背景,提出了采用充填法开采以降低工作面整体冲击风险的方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充填采空区对工作面煤体支承压力分布的影响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充填体充填采空区减小了顶板自由下沉运动的空间,有效降低了顶板岩层裂隙的发育高度;2)充填体抗压变形能力决定了对煤体施加动载影响的岩层运动范围,充填体抗压变形能力越大,作用在煤体上的动载效应越不明显;3)提出了控制充实率、加强监测和确定合理推采速度等充填工作面防冲技术措施。现场实践表明,充填法开采减小了工作面煤体的应力集中程度,有效降低了发生冲击地压的风险。该研究成果为类似条件下工作面的安全开采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微地震监测系统在冲击地压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研究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的有效手段,文章介绍了波兰ARAMIS M/E微地震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功能,分析了该系统的优缺点。针对华丰矿1410工作面微地震监测结果,分析微地震事件的分区性,指出应力积聚区域及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成功预测了该工作面的冲击地压。  相似文献   
3.
厚表土层覆盖下的深埋不规则孤岛工作面覆岩空间结构复杂多变,顶板运动剧烈,该类孤岛工作面在受到大采深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冲击地压。以某矿不规则深井孤岛工作面为工程案例,首先对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开采前进行的模拟推进,采用覆岩空间结构理论,分析得到了高应力区域,确定了冲击危险区域和危险程度;采用应力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冲击危险性实时预报,钻屑法进行危险性检验;采取钻孔卸压和爆破卸压措施对危险区进行处理,有效的保证了复杂空间结构下孤岛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4.
微地震监测揭示的矿震诱发冲击地压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朝阳煤矿#3201工作面进行冲击地压高精度微地震监测过程中,测到了到时靠后的震动波幅值反而较大的异常现象,并且当时井下震感强烈。针对这一异常现象,介绍了高精度微地震监测系统的现场测区布置及系统标定情况,通过对该异常波形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及初步定位,发现定位结果较为离散,不符合定位精度的要求,从而否定了把记录的微震数据当作一个震源进行定位的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矿震诱发冲击地压的震动破坏机制假设,并对该假设进行了初步验证、初始震源与诱发震源的时间相关性验证、原位岩体实测波形验证等。最后结合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理论和长期的微地震监测结果,发现诱发震源的位置正好处于采动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耦合下的高应力区,这就证明了矿震诱发冲击地压是通过初始震源的震动破坏机制实现的,并且被诱发的冲击地压震源处于各种耦合因素影响下的高应力区内。  相似文献   
5.
采用蒸馏法去除磷钾伴生矿的盐酸浸出液(酸浸液)中的氯离子,同时回收盐酸。研究了不同种类盐酸盐(AlCl3、MgCl2、CaCl2、KCl)和硫酸对蒸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它条件相同时,含不同种类盐酸盐的盐酸馏出液中HCl含量的大小顺序依次为:MgCl2AlCl3CaCl2KCl;加入硫酸后,馏出液中HCl含量增加,而不同种类盐酸盐对盐酸蒸馏的影响差异变小;向磷钾伴生矿酸浸液中加入化学计量的硫酸,当有80%的液体被蒸出时(沸程为109.2~124.4℃),体系中78%的氯离子被脱除。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秸秆超低酸水解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间歇反应釜中,以超低酸(硫酸质量分数为0.05%)水解的方法对5类15种农作物秸秆进行评价,并考察了温度与时间对不同秸秆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同种类不同地区秸秆水解后还原糖浓度有很大差异,这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含量及转化率有关.黑龙江的稻草、玉米秸秆及山东小麦秸秆的还原糖浓度较高,4种棉花秸秆的还原糖浓度都较低;还发现,木质素含量较高的秸秆,超低酸水解还原糖浓度较低,只是水解了部分半纤维素及极少量的纤维素.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济宁高庄煤矿巨厚岩层条件下留设大煤柱的工作面回采安全性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等方法,研究巨厚岩层–煤柱系统的协调变形模型及其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1)在满足煤柱顶板岩层断裂线因素和支承强度因素的情况下,煤柱能够"隔离"采空区并对巨厚岩层及其覆岩结构形成"支撑"作用;(2)以巨厚岩层挠曲变形和煤柱竖直方向"压缩"变形为基础,建立巨厚岩层–煤柱协调变形力学模型,分析煤柱竖直变形的应力来源、形式和整体协调变形机制,得到巨厚岩层–煤柱系统协调变形的应力–应变关系;(3)探讨巨厚岩层–煤柱系统失稳类型、判据和对井下动力灾害发生的影响,提出灾害防治技术。运用研究成果分析3上1102工作面采前巨厚岩层–煤柱系统稳定性,并对灾害进行预测,根据回采阶段微震监测结果与动力显现情况,初步验证了研究的合理性,通过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最终实现了工作面"有震无灾"的安全回采目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培养方式和各种培养条件对丙酸杆菌的生长、丙酸生物量及环境酸度变化的影响,初步确定丙酸杆菌发酵的初步优化培养方式、培养基的始初pH及不同浓度的营养成分对丙酸杆菌的生长和产酸量的影响,初步优化的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3.0%,酵母膏2.0%,蛋白胨0.3%,氯化钴6ppm;培养方式静置有氧培养好;灭菌前pH7.0~7.5。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稻草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低酸水解木质纤维素的适宜条件,测定了适宜条件下的超低酸法水解15种不同种类秸秆的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转化率、还原糖得率及结晶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秸秆投料量3 g、硫酸投料量45 mL(硫酸质量分数0.05%)、搅拌转速500 r/min、反应温度210 ℃、反应时间10 min为适宜的水解条件。对15种不同种类秸秆的水解结果统计得到,随着秸秆中木质素含量的增大,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转化率都逐渐降低,还原糖得率逐渐降低;通过SEM和X衍射分析水解前后的木质纤维素结构,得到了木质素影响水解过程的方式:1)木质素含量越大,纤维素的结晶度越大,纤维素的非晶化越困难,从而影响了纤维素的水解;2)原木质素不溶于反应体系且在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富木质素层的木质素阻碍反应物与产物扩散,使富木质素层内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水解速率降低;3)木质素含量越高,木质纤维素的富木质素层越厚、强度越大,水解时难以从颗粒表面脱落,进一步降低水解速率。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水非催化稻草秸秆一步法制备还原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超临界水非催化稻草秸秆一步法制备还原糖是一种新型的燃料酒精制备方法。采用自制超临界水的间歇反应器,在设定反应时间内,通过锡浴加热使反应体系达到超/近临界状态。稻草秸秆经处理后,由冷水急冷终止反应。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 350℃、反应压力 16 MPa、处理时间 25 s、固液比为1:15且稻草秸秆未经任何预处理的条件下,还原糖收率达到最大值 28.81%;此外,稻草秸秆使用超临界水一步法水解比用碱液处理后再进行超临界水解更利于其转化为还原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