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原子能技术   8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以硼砂、六水合硝酸镧为原料,微波水热合成发光基质材料硼酸镧La_2O_3·(3~3.5)B_2O_3·(7~7.5)H_2O,并通过化学组成分析、XRD、IR、TG-DTA、SEM等手段对产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掺杂Eu~(3+)制得硼酸镧基质红色荧光粉,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当Eu~(3+)掺杂量在1%~13%范围内,其发光强度随稀土掺杂量的增大而增强;水(—OH)含量的增加会导致荧光淬灭;通过改变焙烧温度可得到不同晶型、发光性能好且颜色可调的发光基质材料,这种荧光粉可用于发光显示器及荧光器件表面的涂覆。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吸入NO对放射性肺纤维化中细胞因子及丝裂原物质表达变化的影响 ,以期对NO防治肺纤维化的可能机理进行探讨。6 0 Coγ射线照射Wistar大鼠建立放射性间质肺炎模型 ,分别在照射前 1d (B和C组 )以及照射后一个月 (D和E组 )开始吸入NO ,NO吸入浓度分别为2 0 μg·g- 1(B和D组 )和 1.0× 10 - 5μg·g- 1(C和E组 )。分别于照射后 1d、1周、1个月、3个月和 6个月取材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TGFβ、ET - 1mRNA及其蛋白和TNFα、AII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 ,照射后大鼠肺脏TGFβ、ET - 1mRNA及其蛋白和TNFα、AII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照射前开始吸入NO组与正常大鼠相比前述各指标表达增强 ,但低于其它组。表明TGFβ、TNFα、ET - 1和AII均参与了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病理发展过程 ,吸入NO可抑制上述因子的过度表达 ,从而减轻炎症 ,延缓和抑制肺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放射复合伤口动物模型,动态观察伤口愈合过程中MMP1,TIMP1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基对伤口愈合和组织改建的影响。结果显示:25Gy(γ射线)局部照射对伤口愈合有明显的损害作用,照射组伤口较对照组延迟6d愈合。在伤口愈合的炎症期和肉芽组织生长期,照射组新生表皮细胞中MMP1表达与对照组相近,在后期,随着照射组伤口愈合的延迟其表达相对较高。在伤后3-14d,TIMP1在对照组新生表皮细胞中呈弱阳性,表皮覆盖后呈阴性,而在照射组表皮覆盖前呈阴性或弱阳性。MMP1与TIMP1在照射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在愈合后期因辐射所致伤口愈合的延迟其表达时相拖后。结果表明:辐射所致MMP1与TIMP1在伤口肉芽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直接影响迁移、血管形成和瘢痕组织形成等病理过程,是辐射影响伤口愈合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大鼠放射性皮肤溃疡组织中c-Fos、Rb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大鼠放射性溃疡组织中c-Fos、Rb表达。采用140只Wistar大鼠进行局部照射(γ射线)制备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观察病变1年,然后采用c-Fos、Rb多克隆抗体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溃疡组织中c-Fos、Rb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Fos、Rb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8%(33/72)、63.9%(46/72),两者阳性部位主要见于增生肥大的鳞状上皮细胞胞核、增生的间质成纤维细胞胞质及  相似文献   
5.
通过均匀沉淀法制备氯型层状钆铕氢氧化物Cl-LRH,(R=Gd0.95Eu0.05),采用离子交换法将层间Cl^-交换为酪氨酸根(Tyr)得到Tyr/LRH复合体,研究其发光性能,Cl-LRH前体出现Eu^3+的^5Do-^7FJ跃迁发射,对应Eu^3+特征红光,相比Cl-LRH,Tyr/LRH复合体的发射峰强度大大减弱,表明将Tyr引入LRH层间对Eu^3+发光有显著淬灭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局部照射对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长消规律、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将1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创伤组(对照组)和照射复合创伤组(照射组),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两组伤口愈合中成纤维细胞病理变化、超微结构及α-actin表达。结果表明,对照组伤口成纤维细胞数量于伤后1-10d呈进行性增加,伤后lOd达高峰,照射组成纤维细胞数量于伤后1-15d较对照组减少且高峰后移,伤后15d达高峰。依据超微结构特点成纤维细胞分为过渡型、增殖型、合成分泌旺盛型、肌成纤维细胞型、转归型和凋亡型六种类型。在伤愈不同时期各种类型分布不同,照射组各型成纤维细胞出现滞后,尤其是合成分泌旺盛型和肌成纤维细胞型,并出现畸形成纤维细胞。后者细胞大小形态各异,内质网高度扩张,高尔基体和微丝束减少等。照射抑制伤口成纤维细胞增殖,使各型成纤维细胞出现滞后,并使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出现特有的畸形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7.
研究大鼠放射性皮肤溃疡组织中p53,MDM2表达。采用140只Wistar大鼠进行局部照射制备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观察病变一年,然后采用p53(Goat),MDM2(兔)多克隆抗体和SP免疫级化方法检测皮肤溃疡组织中p53,MDM2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53,MDM2的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7%(7/72)、19.4(14/72),两者阳性部位主要见于增生肥大鳞状上皮细胞核、间质成纤维细胞及  相似文献   
8.
BaTiO3材料因具有高介电常数及铁电、压电等特性广泛用于功能陶瓷等领域外,还因其具有高白度、高反射率等特点而在生物医药及干式诊断等领域也存在着潜在应用。本文介绍了均一粒径的球形BaTiO3超细粉体的制备技术,简述了水热法、溶胶-凝胶法、沉淀法等制备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并对近年来兴起的新合成方法——传统湿化学联用法、新技术-湿化学联用法、全新湿化学合成法作了简要论述。具有操作简便、工艺简单、原料低廉易得等优势的沉淀法仍具有工业化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的超重力沉淀制备技术可得到球形BaTiO3超细粉体,利于后续工业化生产;而微通道技术有望制备得球形BaTiO3超细粉体,其发展前景可观。对于新技术合成BaTiO3机理还需深入研究;目前对均一球形BaTiO3超细粉体的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小规模生产,其工业放大生产所需合成装置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以BaCl2和Na2SO4为原料,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制备得到立方形纳米BaSO4颗粒,并通过SEM、XRD对其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反应方式及微通道反应器结构、反应物体积流量、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体积流量比对纳米BaSO4颗粒大小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5℃下,体积流量为2.5 ml/min,反应物浓度为0.1 mol/L,体积流量比为5是应用于淀粉酶医用干片多功能层的纳米BaSO4颗粒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与直接沉淀法相比,微通道反应器内制备出的纳米BaSO4颗粒形貌规整,最终得到产物粒径为25~55 nm。将所制备的BaSO4多功能层应用到淀粉酶医用干片中,颜色梯度明显,经反射光密度仪检测,信号值依次减小,且信号值变化曲线重复性、稳定性较好,说明制备的BaSO4颗粒可应用于淀粉酶体外诊断试剂中多功能层上。  相似文献   
10.
辐射引发膜接枝有射线穿透力强、反应均匀、操作简单、无需添加引发剂、应用广泛等优点。通过改变辐照方式(共辐射、预辐射)、辐射剂量、剂量率、气氛(氧气、真空、充氮等)、基材、单体等因素,可以有效控制接枝链的长短和分布。文中综述了γ-射线共辐射法和预辐射法的机理、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辐射剂量、剂量率、氧气、基材、单体、添加剂等),以及在制备环境响应膜、抗菌膜、抗污染膜、生物医用膜等功能膜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