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是考察学生化工原理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Aspen Plus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际问题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结果误差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PVC发泡制品行业的发展状况,综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对PVC发泡制品的发泡机理以及发泡方法,比较了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的发泡PVC的不易燃、质轻、热导率低、隔音效果好、缓冲性能和比强度高等特性。介绍了PVC发泡材料主要产品在室内外的应用,并对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半钢的概念。给出了锻造半钢的成分、组织和性能。并以大型轧辊为例介绍了锻造半钢轧辊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奥氏体化条件对半钢热变形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含1.77%C的半钢按1120℃×10min和1050℃×30min两种条件奥氏体化后进行了热变形试验。由于奥氏体化条件不同,奥氏体的碳浓度不同,残留的未溶碳化物量不同,导致热变形时动态再结晶、续动态再结晶及静态再结晶过程的差异。经1120℃×10min奥氏体化后,在1000℃以上热变形时,奥氏体以晶界弓凸形核长大方式动态再结晶。在950℃以下热变形时,奥氏体以“亚晶界独立生长成为大角度晶界”方式动态再结晶。经1120℃×10min奥氏体化,在950℃以下变形后等温保持时,由于碳化物强烈析出,静态再结晶过程不能进行,此时碳化物主要是在晶界网状析出或在晶内成片状析出。经1050℃×30min奥氏体化,热变形后发生静态再结晶,且由于碳化物的钉扎作用,可以实现静态再结晶细化晶粒。在此条件下热变形后可以获得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这样可以缩短球化退火时间或省去球化退火工序进行锻后直接淬火,取得优质高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偏苯三甲酸酯(TMT)因较差的黏温性能,限制了其在润滑行业中的应用。将聚戊内酯(PVL)嵌入到TMT分子结构中进行化学改性,显著提高TMT基础油的黏温性能。方法 以钛酸四丁酯(TBT)为引发剂,在60 ℃下引发δ-戊内酯(DVL)开环聚合生成四臂星型聚戊内酯(4-PVL),然后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羟基端线型聚戊内酯(L-PVL),再与偏苯三甲酸酐(TMA)反应生成嵌入式聚合物中间体,最后与异丁醇完全酯化得到PVL改性TMT润滑油基础油。通过1H-NMR、FTIR、TG、Mass spectrum等测试手段对改性基础油进行分析。通过ASTM标准对改性基础油进行黏度、黏度指数、倾点测试,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痕形貌进行分析。结果 改性TMT润滑油基础油在黏温性能、热稳定性能、抗磨性能等方面都优于未改性基础油。改性TMT基础油的黏度指数随着嵌入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4聚PVL改性TMT基础油的黏度指数从8上升至103;同时,嵌入聚合物增强了基础油的热稳定性,起始氧化分解温度从203 ℃上升至250 ℃。此外,改性基础油的抗磨性能也有所提高,平均磨斑直径从1330 μm降低至1028 μm。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以PVL为嵌入链,通过化学手段对TMT基础油进行改性,实现了改性TMT基础油品质及性能显著提升的目的。通过性能与成本优化,确定4聚PVL改性TMT基础油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6.
7.
8.
摘要:纳米TiO2在润滑行业中应用的瓶颈问题是其在基础油中分散稳定性较差。研究以钛酸四丁酯(TBT)为引发剂,在60℃下引发δ-戊内酯(DVL)开环聚合生成四臂星型聚戊内酯(4-PVL),然后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油溶性纳米TiO2。SEM测试结果显示产物纳米TiO2具有大小均一的球形颗粒,其平均直径在20-30 nm左右。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热重分析(TG)等分析测试手段证明了纳米TiO2表面接枝了油溶性聚戊内酯(PVL),并能够在基础油中保持60天没有发生明显的沉淀现象,展现出良好的分散稳定性。由于球形纳米TiO2的“滚珠”效应和填充修复作用,复合纳米基础油的摩擦系数从0.049下降至0.025,平均磨斑直径从1028 μm 降低至979 μm,展现出良好的抗磨及自修复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钛酸四丁酯(TBT)为引发剂,在60℃下引发δ-戊内酯(DVL)开环聚合生成四臂星型聚戊内酯(4-PVL),然后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油溶性纳米Ti O_2。SEM结果显示,产物纳米TiO_2为大小均一的球形颗粒,其平均直径在20~30nm。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热重分析(TG)等对合成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TiO_2表面接枝了油溶性聚戊内酯,并能够在基础油中保持60 d没有发生明显的沉淀现象,展现出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与未添加纳米TiO_2的基础油相比,由于球形纳米TiO_2的"滚珠"效应和填充修复作用,复合纳米基础油的摩擦系数从0.049下降至0.025,平均磨斑直径从1028μm降低至979μm,展现出良好的抗磨及自修复性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硅胶、活性白土、活性炭作为脱色剂对改性大豆油的脱色效果。从硅胶用量、脱色时间以及脱色温度方面系统考察了硅胶对改性大豆油脱色的最佳条件;此外,还考察了脱色后改性大豆油的运动黏度、酸值、倾点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硅胶脱色效果最好;在硅胶用量1.0%、脱色温度60℃、脱色时间3 h的条件下,以硅胶为脱色剂对改性大豆油进行吸附脱色,脱色率可达37.5%;脱色后改性大豆油运动黏度(40℃)由123.7 mm~2/s降至117.3 mm~2/s,运动黏度(100℃)由20.9 mm~2/s降至16.8 mm~2/s,倾点由34.3℃降至26.5℃,酸值(KOH)由9.9 mg/g降至9.0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