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9篇
  免费   764篇
  国内免费   269篇
电工技术   164篇
综合类   600篇
化学工业   1430篇
金属工艺   95篇
机械仪表   461篇
建筑科学   229篇
矿业工程   52篇
能源动力   53篇
轻工业   5965篇
水利工程   48篇
石油天然气   142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58篇
冶金工业   40篇
原子能技术   15篇
自动化技术   63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340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360篇
  2019年   497篇
  2018年   450篇
  2017年   322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670篇
  2013年   499篇
  2012年   720篇
  2011年   741篇
  2010年   759篇
  2009年   851篇
  2008年   699篇
  2007年   697篇
  2006年   625篇
  2005年   499篇
  2004年   460篇
  2003年   412篇
  2002年   120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增材制造(AM)技术以逐层加工的方式工作,在制造过程中可以改变材料分布和成分.因此,该技术在创新的形状设计、一体化设计、优化的拓扑结构和功能梯度材料等方面潜力巨大.这些特点可帮助设计者进行更好的工程设计,然而,现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不能充分考虑AM所提供的这些潜力.文中综述了近十年来用于AM的设计方法、设计规则与指南、使用该技术对传统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情况,同时,还讨论了增材制造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肉及肉制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细菌污染,并形成细菌生物膜而造成肉制品腐败、致病。生物膜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微生物群落,是微生物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特殊生长方式,它可以改善恶劣环境及抑菌剂对微生物的影响。腐败菌和致病菌均可形成生物膜,其对肉制品加工业的危害极大。本文主要概述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肉类食品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影响及其预防和控制措施,旨在为肉类食品加工中各种细菌生物膜形成及控制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预测学生知识状态为目标的知识追踪正成为个性化教育中一项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知识追踪作为一项教育数据挖掘的时间序列任务,与深度学习模型强大的特征提取和建模能力相结合,在处理顺序任务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简要分析传统知识追踪模型的特点及局限性,以深度知识追踪发展历程为主线,总结基于循环神经网络、记忆增强神经网络、图神经网络的知识追踪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并对该领域的已有模型按照方法策略归类整理。同时梳理了可供研究者使用的公开数据集和模型评估指标,比较和分析不同建模方法的特点。对基于深度学习的知识追踪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奠定进一步深入基于深度知识追踪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新型离子液体(ionic liquid,IL)-1-烯丙基-3-乙烯基咪唑醋酸盐对普通玉米淀粉溶解性能的影响。采用偏光显微镜(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PLM)、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淀粉表征手段,揭示水和离子液体混合溶液对玉米淀粉溶解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在水和离子液体的摩尔比为4∶1时玉米淀粉的颗粒的“马耳他”十字消失,颗粒结构明显变形,从X-射线衍射结果可以看出水和离子液体比为4∶1(摩尔比)处理的玉米淀粉X-射线的衍射峰的峰强度明显减弱,且淀粉的典型A型晶体的特征峰消失,表明淀粉晶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通过DSC的结果可以看出,静置60 min后,水∶离子液体为4∶1(摩尔比)处理的淀粉DSC峰没有吸热峰或者放热峰出现,说明相对于其他的比例而言,水和离子液体的比例为4∶1(摩尔比)对淀粉的溶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该文开发一种基于结构转换适配体(aptamers)的新型高灵敏度荧光"开启"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快速、灵敏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卡那霉素(kanamycin,KAN)。适配体的结构转换诱导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itrogen-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N-GQDs)的聚集/解聚行为,从而引起体系荧光的淬灭/恢复。与之前文献方法相比,该研究方法在效率、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异性能:线性范围为0.1 ng/mL~10.0 ng/mL,检测限低至0.036 ng/mL(S/N=3),远远低于动物源性食品中KAN的最大残留限量。并且整个检测过程(包括样品提取)可在45 min内完成。此外,该方法成功用于5种动物源性食品样品(牛奶、蜂蜜、鱼、蛋、鸡肉)中KAN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以香椿老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对香椿老叶中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30(g/mL),超声时间40 min,超声温度40℃。在此条件下,分别对不同时期、不同品种香椿老叶内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从10月份到12月份,不同品种的香椿老叶内黄酮含量都呈现增长的趋势,12月份达到最高,且安徽省太和县的青油椿老叶黄酮含量最高,达到6.45%。以12月初的香椿老叶为原材料进行抗氧化活性比较,结果表明香椿老叶中的黄酮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表型为绿色的香椿香气成分的差异。方法:选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联用仪对太和青油椿、永济香椿、十堰香椿、岚皋香椿四个不同种源绿香椿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鉴定,并对特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温度为50℃时,用65 μm PDSM/DVB的萃取头对样品萃取40 min,可以使萃取效率达到最大。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四种绿香椿中共鉴定出4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永济香椿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最多,共40种,萜烯类化合物有23种,占比最大;而十堰香椿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最少,共26种,萜烯类只有10种。经过嗅闻仪分析,发现绿香椿中有18种特征香气成分,萜烯类和含硫类化合物是绿香椿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的香气强度最高。结论:这四个不同种源香椿在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上差异明显,其中青油椿与永济香椿中的萜烯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都比较高,因此其风味也优于十堰香椿和岚皋香椿。  相似文献   
8.
冯裕智  任军  唐旭东 《精细化工》2021,38(9):1824-1829
以含氢氟聚醚(E10H)为原料,利用氟氮混合气进行氟化制备了双端羟基全氟聚醚(F-E10H-AL),分别探索了常温氟化、低温氟化及先低温后常温氟化的3种氟化工艺;然后,与双三氟甲烷磺酸亚胺锂(LiTFSI)制备成锂离子电解质(F-E10H-AL/LiTFSI).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氟谱分析氟化后产物结构,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其阻抗和计时电流.结果表明,低温氟化工艺具有较高的氟化效率,在–10℃对E10H直接氟化12 h后,分子链上有21.0%的H被F取代,但会产生较多的封端基团CF3O—.当利用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酯化保护E10H上的羟基时,采用先低温后常温氟化工艺,分子链上有48.3%的H被F取代;最后,将氟化产物还原得到F-E10H-AL,分子链末端基本没有CF3O—.结合阻抗和计时电流的数据,计算出锂离子电解质的离子迁移数为0.32,高于商业化双端羟基全氟聚醚(Z-DOL)/LiTFSI的锂离子迁移数(0.07).  相似文献   
9.
不同食物中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其氨基酸组成及比例也不同,因而对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贡献不同。蛋白质作为食物最基本的营养成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在全球人口激增、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蛋白质质量评价方法对于人类合理膳食、获取充足营养、有效开发新型蛋白质资源等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综合分析了食品中蛋白质质量评价方法的发展,并对蛋白质消化率校正氨基酸评分(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PDCAAS)和可消化氨基酸评分(digestibility indispensable amino acid score,DIAAS)展开详细讨论,重点阐述这两种评价方法的应用状况、优势及局限性,以期为探索优质蛋白质来源、研究蛋白质互补和开发高质量蛋白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尿嘧啶对出芽短梗霉生长及合成普鲁兰多糖的内在机制,研究了尿嘧啶在普鲁兰多糖发酵过程中的最适添加量与最适添加时间。利用非标记(Label-free)定量技术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比较出芽短梗霉发酵后期(88 h)的蛋白质组分,并对其差异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48 h添加0.5 g/L的尿嘧啶对普鲁兰多糖的产量提高最为显著,在5 L发酵罐上验证,产量由70.13 g/L提高到86.27 g/L,提高了23%。进行蛋白质组分分析鉴定出80个差异性蛋白质,其中包括40个上调蛋白和40个下调蛋白(差异倍数>2,P<0.05),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显示上述差异蛋白广泛涉及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等重要生物过程。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糖酵解、果糖和甘露糖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和TCA循环等代谢过程,最终引起普鲁兰多糖产量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出芽短梗霉产普鲁兰多糖的代谢机理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