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5篇
化学工业   29篇
机械仪表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唐俊红 《轮胎工业》2013,33(12):764-765
山东阳谷华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阳谷华泰)成立于1994年,是橡胶助剂专业生产厂家。2010年9月,阳谷华泰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国内橡胶助剂行业唯一上市企业。同年12月阳谷华泰在山东东营河口设立了山东戴瑞克新材料有限公司。阳谷华泰之所以能够成功跨地域发展,使销售额迅猛增长,与公司一直坚持走"科  相似文献   
2.
"十五"期间我国橡胶助剂工业取得迅猛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春华 《中国橡胶》2006,22(1):22-23
2002 ̄2004年我国橡胶工业耗胶量分别为306万吨、364万吨和400万吨,均为世界第一耗胶大国,与之配套的橡胶助剂工业也取得了迅猛发展。“九五”末期即2000年,我国橡胶助剂总产量10.72万吨,至2004年已达24.6万吨,整整翻了一番多,预计2005年总产量接近30万吨。年平均增长速度约20%,成为世界橡胶助剂消耗量发展最快的国家。除个别特殊助剂尚需进口外,主要产品产量基本满足需求,且产品出口连年递增。2001年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助剂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大力推进我国橡胶助剂工业的清洁生产”的意见,引起了企业的普遍关注,“十五”期间橡胶助剂产品…  相似文献   
3.
据美国《橡胶世界》报道,国际橡胶研究集团(IRSG)根据2011年前9个月的统计数字推断,2011年的全球耗胶量为2590万t,预计2012年将增长5.O%,达~1J2720万t。  相似文献   
4.
美国《现代轮胎商》(MTD)公布的2013年度美国翻新轮胎50强排行榜见表1。美国翻新轮胎50强的统计考核指标有3项:企业耗胶量、翻新轮胎日产量和现有翻新轮胎厂数量,其中前2项是主要指标,最后1项为参考指标。由于翻新轮胎的耗胶量随轮胎类型不同而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5.
顺式1,4-聚异戊二烯橡胶(IR)因分子结构与天然橡胶(NR)相同,性能相近,俗称"合成天然橡胶",是世界上通用合成橡胶(SR)中仅次于丁苯橡胶(SBR)、顺丁橡胶(BR)的第三大品种,凡是使用NR的橡胶制品包括轮胎,都可以使用IR。  相似文献   
6.
7.
沈但理 《橡胶工业》2011,58(9):568-571
介绍我国胶鞋/制鞋行业概况及用胶发展趋势.我国制鞋行业整体运行情况较好,胶鞋在整个制鞋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发展很快,胶鞋企业以浙江省分布最多,其次是福建省和广东省,之后是江苏省和山东省;胶鞋行业用胶仍以NR为主,其他鞋的用胶以SR为主.我国胶鞋/制鞋行业的用胶发展趋势是:SR使用比例将逐渐增大;乳聚丁苯橡胶和BR仍是鞋用SR的主要品种;NR在制鞋行业中仍有一定的使用比例;再生胶和硫化胶粉的应用前景看好;溶聚丁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和聚氨酯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刘登祥 《中国橡胶》1993,(22):27-28
天然橡胶由于具有高强度,耐磨耗及动脉特性好等性能,是飞机胎,汽车胎及减震橡胶等不可缺少的原料橡胶。而且由于轮胎子午化的进展,其在轮胎耗胶中的比例则有所上升。以日本为例,其轮胎耗胶中天然胶的比例已由1983年的47.1%上升到1991年和54.3%。  相似文献   
9.
博闻 《中国橡胶》2010,26(18):20-23
美国《现代轮胎商》(MTD)杂志最近公布了2009年度美国翻胎业100强企业名单,见表1。 据美国轮胎翻新维修信息局估计,2009年,美国轮胎翻新厂已经从2003年的1000家降至760家。美国翻胎100强的统计考核指标有3项: 企业耗胶量、  相似文献   
10.
宋志凌 《中国橡胶》2009,25(18):6-7
我国是世界第一橡胶消耗大国。2008年的总耗胶量为550万吨,其中消耗天然橡胶253万吨。但由于受到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天然胶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海南和广东,目前的自给率不到30%(2008年的产量为56万吨),每年进口量超过70%。同时,因为国家对天然橡胶进口实行20%的关税或2600美元/吨的从价税,通过一般贸易进口的数量很少,2006年、2007年只有十几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0%,国内对天胶的弥补主要来自加工贸易(主要是进料加工)和复合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