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7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96篇
化学工业   393篇
金属工艺   12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11篇
矿业工程   16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203篇
石油天然气   419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95篇
冶金工业   66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研究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乳化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通过分析现场采出液流变特征,测试不同乳化强度的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明确驱替后乳状液运移规律以及乳化对提高采收率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低黏度乳状液在低剪切速率下主要表现为弹性,在较高剪切速率下主要表现为黏性;而高黏度乳状液在低剪切和高剪切速率下都表现出黏性。在乳化初期,由于化学剂浓度分布不均匀,乳化稳定性较差;乳化中期化学剂浓度较高,乳状液粒径变化规律性较好,乳化中期存在乳化对驱油体系黏度补偿作用,乳化末期化学剂浓度较低,乳化液滴较少,乳化程度较弱。岩心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时,二元复合驱过程中随着乳化综合指数增加,提高采收率幅度先增加后降低,最佳乳化综合指数为55%;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时,随着乳化综合指数增加,提高采收率幅度逐渐增加,最佳乳化综合指数为88%,乳化贡献提高采收率幅度8个百分点。图24表2参13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低油水比下性能稳定的油基钻井液,油包水乳状液的稳定性是关键。通过电稳定性测试法、静态稳定性测试法、微观形态测试法分析了乳化剂加量、有机土加量和温度对油水比为60∶40的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乳化剂加量下乳液滴细小且分散均匀,破乳电压最高,乳状液稳定性最佳。环境温度100℃和120℃下,乳状液液滴大小变化不大,破乳电压接近,稳定性差别不大,继续提高温度至150℃,乳状液液滴显著增大,破乳电压陡降,稳定性明显变差。有机土加量为2%时,显微镜放大400倍下乳状液液滴肉眼不可见,破乳电压超过400 V,且静置25 h后析油率仅0.1%,稳定性显著提高。通过关键处理剂材料作用机理分析并优选合适处理剂加量,是保证低油水比乳状液稳定的一大关键,对现场油基钻井液性能维护有实际指导意义。图15表2参15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水酶法提油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液滴粒径、ζ-电位、水解度和表面疏水性,以及这些因素在不同破乳过程中的变化。目前常用的破乳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破乳、化学法破乳、酶法破乳以及复合破乳,该文阐述各种破乳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化并举例说明。着重介绍酶法破乳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进行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5.
对大庆油田2座接收和处理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转油站和转油放水站的采出液集输和处理工艺参数、外输液的成分和相分离特性等进行了长期跟踪监测.驱油剂产出高峰期,2座站三元复合驱外输液游离水表面活性剂含量最大值为299mg/L,pH值最高为9.5,聚合物含量最大值为1147mg/L;新中302转油站和北Ⅲ-6转油放水站三元复合驱外输液综合含水率分别为94.1%~98.3%和43.2%~93.5%,外输液5min静置沉降水相乳化油量平均值分别为4621mg/L和1946mg/L;外输液中的油包水型低含水率乳化油在60℃的环境下经过24h静置沉降后的残余水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63%和0.15%.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转油站和转油放水站外输液相分离特性与成分和油水分离剂加药浓度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驱油剂产出高峰期转油站和转油放水站外输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可进入注入水波及不到的孔隙通道,所以可有效驱替储层中的残余油,而且乳状液中的大乳滴通过孔隙通道时,可以起到暂堵作用,达到调剖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本文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分别研究了不同粒径匹配因子与阻力系数和流度调整系数之间的关系,并对多孔介质中乳状液调剖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乳状液液滴粒径与岩心孔隙直径的匹配关系越好,其调剖驱油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在以猪血浆蛋白水解物(porcine plasma protein hydrolysates,PPPH)作为乳化剂所制备的水包油(oil-in-water,O/W)型乳状液中添加氧化单宁酸(oxidised tannic acid,OTA),研究OTA添加量对乳状液贮藏期间物理稳定性的改善,测定乳状液在贮藏期间的粒径、Zeta电位、絮凝指数、凝结指数和乳状液中蛋白质分配系数的变化趋势,并且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乳状液1~10 d的贮藏期间,与对照组相比,随着OTA添加量的增加,D[3,2]、D[4,3]、絮凝指数以及凝结指数显著降低(P0.05),且在OTA添加量1%时达到最低(P0.05);相反,Zeta电位随着OTA添加量的增加显著提高(P0.05),且在OTA添加量1%时达到最高(P0.05)。同时,OTA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PPPH的交联,能够显著增加其在乳状液界面蛋白膜表面的分布(P0.05);另外,乳状液的微观结构进一步验证OTA添加量1%的处理组能够在油滴表面形成最紧密和厚重的界面蛋白膜。研究结果表明,在PPPH制备的O/W型乳状液中添加OTA,能够显著提高其在整个储藏期间的物理稳定性,为OTA在乳状液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破乳剂结构对模拟二元复合驱石油采出液破乳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破乳剂支链化程度升高,破乳性能增强,具有超支化结构的聚酰胺-胺聚醚破乳剂的析水率最高,达到90%,但脱出水浑浊且存在较厚乳化中间层。聚酰胺-胺聚醚破乳剂与反相破乳剂协同作用提升破乳性能,最佳条件下析水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9.
采用显微镜法和瓶试法考察了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对3种模拟采出液乳化状态和浓相体积分数的影响,研究了新型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浓度对3种模拟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分子的两性离子特性使其在油水界面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能较好地增加油水界面膜的黏度;随着聚丙烯酰胺浓度和模拟乳状液总含水率的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加;随着驱油组分的增加,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加。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适合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可用于高含水区油藏的驱油。  相似文献   
10.
以柴油乳状液模拟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田采出水,采用瓶试法,考察了油水体积比,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质量浓度,剪切速率,乳化时间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得到满足试验要求的柴油乳状液。使用恒温水浴锅加热破乳,采用激光粒度和Zeta电位仪测定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破乳后的柴油浓度。结果表明,破乳后水层含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平均粒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60℃时的粒径分布峰随破乳时间而延长变宽,热破乳机理主要集中在降低油滴界面膜强度和降低体系黏度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