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5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60篇
电工技术   112篇
综合类   107篇
化学工业   152篇
金属工艺   55篇
机械仪表   73篇
建筑科学   96篇
矿业工程   123篇
能源动力   52篇
轻工业   63篇
水利工程   71篇
石油天然气   67篇
武器工业   24篇
无线电   12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5篇
冶金工业   65篇
原子能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2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永将  黄振飞  李成成 《煤炭学报》2018,43(11):3016-3022
为解决深部矿井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难题,针对穿层钻孔提出了高压水射流环切割缝煤层自卸压增透技术。通过瓦斯流动理论分析普通钻孔及环割钻孔瓦斯流动模式,分别建立了普通钻孔及环割钻孔瓦斯流动微分方程,获得了高压水射流环切割缝自卸压技术改善煤层瓦斯流动机制;采用FLAC3D软件建模分析高压水射流割缝后钻孔周边煤体应力演化规律,基于煤体卸压程度及塑性区分布特征,确定了穿层钻孔合理化割缝参数;通过底板穿层钻孔高压水射流环切割缝技术现场考察,环切割缝后煤层变形量达到0.136%,煤层透气性系数较原始状态提高了42倍,瓦斯抽采纯量相较普通钻孔提高3.44~5.32倍,同等条件下煤层抽采半径提高了1倍以上。理论研究与现场试验均表明,采用高压水射流切割在煤层内部形成环形缝槽,能有效改善钻孔煤体应力状态,增加煤层渗透性,提高瓦斯抽采效率。  相似文献   
2.
煤岩层赋存条件决定了煤矿深部开采条件下煤岩动力灾害的发生机理更趋复杂、防控难度显著增大,如何解决煤矿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防控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和能源的有效供给。针对"煤矿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这一科学命题,基于冲击地压"三因素"机理和煤与瓦斯突出的综合作用假说,从煤岩动力灾害防控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和防控实践等3个方面,梳理澄清了煤矿煤岩动力灾害防控中的一些模糊概念,建立了用于统一描述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发生机理的广义"三因素"("物性因素"、"应力因素"及"结构因素")理论,确定了我国煤矿典型冲击地压的4种类型(煤层材料失稳型、煤层结构失稳型、顶板断裂型、断层滑移错动型),分析了影响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从思想认知、原则方法及技术核心等方面凝练了煤岩动力灾害多尺度分源防控技术,提出了深部开采冲击地压巷道"三级"吸能支护思想与成套技术,开发了煤与瓦斯突出井上下联合抽采防控技术和超高压水射流"横切纵断"防治复合煤岩动力灾害技术,并在现场开展了应用试验。煤矿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防控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完善,为我国今后煤矿煤岩动力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磷鲕状赤铁矿中有价组元铁与杂质元素磷、硅、铝的分离难题,提出了低温选择性金属化还原—磁选—熔分处理新工艺,添加复合促进剂强化还原并促进金属铁微粒迁移、聚集、长大。研究了焙烧温度、促进剂用量、煤量、焙烧时间等条件对焙砂磨矿磁选后精矿铁品位、铁回收率及脱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对铁的富集及脱杂影响显著。优化的焙烧工艺条件下,原矿加入6%促进剂、25%的煤,975℃下恒温焙烧150 min,焙砂中铁主要以单质铁呈棒条状、蠕虫状产出,利于磨矿解离;磷仍主要以磷灰石存在;焙砂经磨矿—磁选,可获得含Fe 86.77%、P0.20%、Al_2O_3 1.81%、SiO_2 3.86%的精矿类海绵铁粉,Fe回收率88%;类海绵铁粉在1 550℃下熔分,可以得到含磷小于0.01%、含铁大于99%的优质铁水,全流程Fe回收率85%,杂质磷、硅、铝脱除率99%,实现了铁的高效回收和铁与磷、硅、铝组元的深度分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TC4钛合金的抗冲击力学性能,利用一级轻气炮进行了卵形头弹冲击TC4钛合金靶板的试验,撞击速度范围为125.9~240.0 m/s。通过撞击试验获得弹体的初始-剩余速度以及靶板的失效破坏模式,并利用公式拟合弹体初始-剩余速度得到弹道极限速度。利用ABAQUS/Explicit有限元软件建立弹体冲击靶体的三维模型,研究断裂准则对TC4钛合金板抗卵形头弹冲击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同断裂准则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弹道极限和失效破坏模式综合考虑,Hancock-Mackenzie (H-M) 准则预测的结果与试验结果更接近,说明考虑失效应变随应力三轴度的变化关系能提高数值仿真精度。  相似文献   
5.
6.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15.0,对采用二级分离燃尽风同轴燃烧系统的四角切圆锅炉进行流动、传热和燃烧的数值模拟,得出锅炉炉膛内流场、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及炉膛出口的温度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炉膛内部气流运动是螺旋式上升运动,炉内燃烧器区域燃烧最激烈、温度最高,炉膛出口有残余旋转,但得到了较大的削弱。得出结论:采用二级分离燃尽风同轴燃烧系统的锅炉具有很好的稳燃效果,能有效防止炉内结渣和高温腐蚀并在降低炉膛出口烟温偏差方面具有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传统半仪器法实测地质剖面方法以及采用RTK全仪器法新技术实测剖面方法的实际应用以及对比分析,确定了新方法的实际应用可行,以及效果的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方法中的精度不高,位置不准,误差较大的实际问题,推广应用此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对以后的实测地质剖面工作起到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聚氯乙烯是被用于众多行业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化工产品,了解分析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及其复合材料意义重大,本综述从聚氯乙烯的基本性质、聚氯乙烯的生产技术、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主要包括在阻燃性能、力学性能、隔音性能)、聚氯乙烯及其混合体的分离纯化技术方面对聚氯乙烯做了一个简洁的研究进展综述,为聚氯乙烯及其相关材料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邓铭哲  方成名  邓棚  张永  朱建峰 《石油学报》2020,41(9):1089-1099
多个构造带的复合叠加过程及其形成的地质结构是陆内构造变形研究的前沿问题。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位置,是研究这一问题的良好窗口。小宽断裂带是梨树断陷内具有代表性的构造单元,与区域内的油气藏关系密切,其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研究通过开展三维地震数据解释和地震相干切片分析厘定了小宽断裂带的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通过总结前人认识和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背景分析了走滑-逆冲活动的成因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认为:①小宽断裂带整体向西倾,可分为南段、中段、北段3部分;②在早白垩世,小宽断裂带经历了早期伸展构造变形和末期左行走滑-逆冲构造变形,断裂带的走滑-逆冲构造活动导致梨树断陷中央构造带内形成多个背斜;③小宽断裂带形成于中国东北地区由古亚洲洋构造域主导向太平洋构造域主导的转换过程,受控于早白垩世晚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加速俯冲;④小宽断裂带走滑-逆冲构造活动所形成的背斜构造是梨树断陷中央构造带内油气富集的重要构造。小宽断裂带南段发育封闭性良好的背斜构造,生-储-盖条件较好,具有成为梨树断陷下一步勘探方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顺层瓦斯抽采钻孔密封性,确保瓦斯抽采效果,基于传统的"两堵一注"带压注浆封孔工艺,结合超高压水力割缝技术,提出封隔一体化封孔工艺,即在封孔段采用割缝的方式进行辅助封孔。通过钻孔应力及漏气形式分析,研究了钻孔周边煤体应力分布特征及卸压范围,确定了3类漏气通道;阐述了封隔一体化封孔工艺原理并确定了相关工艺参数。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封隔一体化封孔的抽采钻孔取得了较好的封孔效果,其抽采瓦斯浓度比同等条件下的常规封孔方法提高25%~30%,减缓了抽采瓦斯浓度衰减速率,为顺层瓦斯抽采钻孔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封孔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