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金属工艺   1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四端引线法测量了4.2K到室温的非晶态(Fe_(1-x)Co_x)_(18)Si_(9.5)B_(12.5)(x=0—1.0)合金的电阻率。结果表明,x=0—1.0的所有样品都出现了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的极小值。电阻率极小值温度T_(min)随Co含量x的增加而增加,在x=0.9时出现极大值。在T_(min)温度以下,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符合-lnT规律。x=0.5—1.0的样品,电阻率与-lnT关系出现两个斜率。在T_(min)温度以上,约100K以下电阻率符合T~2规律,在约100K以上电阻率则按T~(3/2)规律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约在9.5K和100K温区,电阻率与温度关系可近似表达为:ρ/ρ_(min)=ρ_0+AlnT+BT~2。显现类Kondo型电阻极小。电阻率的T~2关系来源于电子-声子散射。  相似文献   
2.
用四端引线法测量了4.2K到室温的非晶态(Fe_(1-x)Co_x)_(18)Si_(9.5)B_(12.5)(x=0—1.0)合金的电阻率。结果表明,x=0—1.0的所有样品都出现了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的极小值。电阻率极小值温度T_(min)随Co含量x的增加而增加,在x=0.9时出现极大值。在T_(min)温度以下,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符合-lnT规律。x=0.5—1.0的样品,电阻率与-lnT关系出现两个斜率。在T_(min)温度以上,约100K以下电阻率符合T~2规律,在约100K以上电阻率则按T~(3/2)规律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约在9.5K和100K温区,电阻率与温度关系可近似表达为:ρ/ρ_(min)=ρ_0 AlnT BT~2。显现类Kondo型电阻极小。电阻率的T~2关系来源于电子-声子散射。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Fe_(1-x)Co_x)_(78)Si_(9.5)B_(12.5)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室温下的M()ssbauer谱。得到每个过渡金属原子的磁矩从x=0时的2.1μ_B下降到x=1.0时1.2μ_B。Curie温度T_C与成分的关系可用分子场近似来描述。平均超精细场从x=0时的250kOe增加到x=0.7时的278.5kOe,然后在x=0.9时下降到262kOe。假定每个Co原子的磁矩不随成分而变化(1.2μ_B),得出每个Fe原子的磁矩μ_(Fe)随x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近饱和值2.6μ_B(x=0.9)。平均超精细场(h)_f和平均磁矩(■)可表示为:(h)_f/(■)=h_0 h_1μ_(Fe)/(■),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系数h_0和h_1的数值分别为42.5kOe和80kOe。从M()ssbauer谱得到该非晶态合金系列的磁化强度与带面夹角随Co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了应力-磁致伸缩各向异性能随x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要地总结了我们近年观测过的若干Fe-B基和Fe-Co-B-Si基非晶态合金的晶化行为,主要是成分对晶化温度T_(cr)和晶化激活能△E的影响.合金样品是宽1-2mm,厚30—50μm的液淬带.用差值扫描量热计(DSC)获得:(1)Fe-(100-x)B_x系的T_(cr)和△E都在x=16时出现最大值;(2)在所观测的几个合金系中凡过渡元素总含量的变化能使每原子的平均外层电子数减少的,T_(cr)和△E就随着上升.并依据近年被承认的理论模型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用单辊液淬方法制备的Fe-M-B(M=Cr,Mo,W)非晶态合金的磁性,讨论了Cr,Mo或W元素的加入对非晶态Fe-B合金的磁矩、Curie温度(Tc),Bloch T~(3/2)定律的系数B或自旋波劲度系数(D)等的影响.从热磁测量的结果得到,三个非晶态合金系列中每个Fe原子的平均磁矩都在2.0μ_B左右,每个Cr,Mo,W原子的平均磁矩分别为-3.96,-4.62,-4.08μ_B(与Fe的磁矩反平行,故为负值).Tc随Cr,Mo或W含量的增加分别以20.5K/at.-%Cr,27.7 K/at-%Mo和26 K/at.-%W的递减率下降.在Tc附近的磁短程序的行为由于外加磁场变得更加明显.系数B随Cr,Mo或W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磁性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减弱.  相似文献   
6.
通过几个近零磁伸非晶环样磁滞回线的偏移随测前磁操作变化的实验研究,指出经过420℃以上退火的样品,磁滞回线的偏移与非晶母体内析出高H_c微晶有关,而通过适当的退磁和冲击磁化的操作,可以不同程度地消除偏移,消偏磁滞回线的H_c随所用磁操作而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要地总结了我们近年观测过的若干Fe-B基和Fe-Co-B-Si基非晶态合金的晶化行为,主要是成分对晶化温度T_(cr)和晶化激活能△E的影响.合金样品是宽1-2mm,厚30—50μm的液淬带.用差值扫描量热计(DSC)获得:(1)Fe-(100-x)B_x系的T_(cr)和△E都在x=16时出现最大值;(2)在所观测的几个合金系中凡过渡元素总含量的变化能使每原子的平均外层电子数减少的,T_(cr)和△E就随着上升.并依据近年被承认的理论模型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几个近零磁伸非晶环样磁滞回线的偏移随测前磁操作变化的实验研究,指出经过420℃以上退火的样品,磁滞回线的偏移与非晶母体内析出高H_c微晶有关,而通过适当的退磁和冲击磁化的操作,可以不同程度地消除偏移,消偏磁滞回线的H_c随所用磁操作而变。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快速淬火方法制备了(Fe_(1-x)Cr_x)_(80)B_(20)(x=0,0.05,0.1,0.2,0.3)的非晶态薄带.用磁天平测量了升温和降温的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范围为77~1200K,升温速率为10K/分,磁场强度为12000Oe.得到非晶态合金的比饱和磁化强度σ从x=0时的198emu/g减少到x=0.3时的33cmu/g,推导出Fe原子具有2.05玻尔磁子,Cr原子以4.01玻尔磁子与Fe原子磁矩成反平行.实验结果说明B的电子转移到Fe原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Fe_(1-x)Co_x)_(78)Si_(9.5)B_(12.5)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室温下的M()ssbauer谱。得到每个过渡金属原子的磁矩从x=0时的2.1μ_B下降到x=1.0时1.2μ_B。Curie温度T_C与成分的关系可用分子场近似来描述。平均超精细场从x=0时的250kOe增加到x=0.7时的278.5kOe,然后在x=0.9时下降到262kOe。假定每个Co原子的磁矩不随成分而变化(1.2μ_B),得出每个Fe原子的磁矩μ_(Fe)随x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近饱和值2.6μ_B(x=0.9)。平均超精细场(h)_f和平均磁矩(■)可表示为:(h)_f/(■)=h_0+h_1μ_(Fe)/(■),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系数h_0和h_1的数值分别为42.5kOe和80kOe。从M()ssbauer谱得到该非晶态合金系列的磁化强度与带面夹角随Co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了应力-磁致伸缩各向异性能随x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