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8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冶金工业   8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龙沟地区是青海省昆中构造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金矿床严格受构造带控制,为典型蚀变岩型金矿床。区内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和构造叠加晕特征研究表明:矿床具有Au、Ag、Cu、Pb、Zn、As、Sb、Bi、Hg、W、Mo、B、Co、Ni、V等多元素组合特点,主要金矿体赋矿构造带原生晕轴向分带规律表现为金矿体前缘指示元素为As、Sb、Hg、B,近矿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尾晕指示元素为Bi、Mo、Mn、Co。在总结构造叠加晕预测标志基础上,建立了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通过赋矿构造带构造叠加晕特征研究,进一步圈定了深部找矿靶位。  相似文献   
2.
刘旭光  吕军  李惠  禹斌  马久菊 《矿产勘查》2019,(10):2645-2653
通过对三道湾子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研究,表明Au是形成金矿体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示元素,Ag是重要伴生元素。As、Sb、Hg是金矿的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Cu、Pb、Zn强异常反映Ⅱ阶段叠加,可能形成富矿体。Bi、Mo、Mn、Co是尾晕指示元素。经计算分带序列,发现Sb、As、Hg前缘晕元素出现在分带序列的下部,出现反分带,反映了矿化叠加。建立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式,并成功预测深部盲矿靶位。  相似文献   
3.
4.
为实现电解加工机床自动控制,提高加工精度,针对复杂零件电解加工控制要求,设计了控制系统。采用PC机、数据采集卡和运动控制卡等硬件实现集成控制,并采用VB6.0软件平台对主控制系统软件进行设计,主要包括软件控制界面的设计、伺服驱动器参数的设置和单轴独动、多轴联动的控制程序设计,并根据实际应用添加手动加工、自动加工和故障诊断等功能。最后,通过基于该控制系统软件的加工实验,评估工具阴极的进给定位精度和试件的加工质量情况,以确保软件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工具阴极的进给定位精度能够达到±0.005 mm,试件加工后的缝宽尺寸为0.278 mm,满足尺寸精要求,反映出控制系统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胶东典型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构造叠加晕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其共性,建立了胶东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确定了盲矿预测的5条构造叠加晕准则。在研究预测中,先后对多个金矿进行跟踪研究,根据预测靶位见矿情况,总结不见矿靶位原因,修改完善预测模式和盲矿预测标志,并向矿床深部不断推进预测。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在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不仅完善和丰富了构造叠加晕找盲矿理论,方法技术不断完善和趋于成熟。应用各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式和盲矿预测标志对矿区深部进行预测,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6.
禹斌 《冶金设备》1999,(2):38-39,4
根据十多年来,攀钢二期工程建设中成套设备供应的经验、教训,总结了一系列如何提高成套设备的供应质量的观点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已开始施行和证实是可行的。为工程建设创造了可靠的条件和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化探深部预测新方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化探深部预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成果,论述了各种方法的特点、有效性及其应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在深部盲矿一或隐伏矿预测的化探最佳方法及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佳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金牛山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特点。建立了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和盲矿预测标志。并对深部进行盲矿预测。提出盲矿靶位,取得了良好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9.
构造叠加晕新方法在小秦岭金矿带深部盲矿预测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小秦岭型典型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典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模型,在寻找盲矿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总结出典型矿床的共性,建立了小秦岭金矿带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  相似文献   
10.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莫西庄构造Z1井三工河组二段油气进行详细的油气组份、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质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原油来自于二叠系生油岩。结合该区的构造演化,认为Z1井油藏是构造岩性油气藏,通过马桥凸起上古油藏在第三纪向北抬升引起的油藏调整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