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航天测量仪器转台上关键铸件外框架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树脂砂型和易溃散的树脂砂芯,采用铸件相同材质的芯撑,采取缝隙与中注开放式组合的浇注系统及合理的冷铁与冒口配置,制定合理外框架的工艺方案。在热处理时加限位。使得热处理后铸件的尺寸及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3.
通过模拟双相钢的热镀锌退火处理,研究了钢的组织和织构演变。结果表明:冷轧后试验钢加热到630℃时,在变形铁素体晶界附近出现少量再结晶晶核,当加热温度升高至690℃时,变形组织已基本消失,再结晶过程基本完成;在再结晶过程中析出的细小弥散TiC、NbC相对{111}织构的形核具有促进作用,阻碍了不利织构的形核,从而使得γ织构密度增强,α取向线上的{001}〈110〉至{112}〈110〉范围内的织构密度减弱,甚至消失;在再结晶晶核长大阶段,TiC、NbC相对{111}织构的长大具有阻碍作用,使得{001}〈110〉织构密度升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连续定向凝固的方法制备出了尺寸为400 mm×100 mm×20 mm、表面光亮、柱状晶沿板坯长度方向生长的纯铝板坯。对板坯表面裂纹种类进行了归类,对裂纹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用连续定向凝固方法制备的纯铝板坯表面缺陷主要有板面上横裂纹和角部横裂纹两种,其长度从2 mm到4 mm不等,深度最大可达4 mm,且表面横裂纹的分布方式各异,有轴向、径向平行分布和局部横裂纹。工艺参数匹配、结晶器表面光洁度、初始冷却距离内导热能力的变化及引锭板的对中等因素是影响板坯表面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铜包铝复合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国内外生产铜包铝复合线材加工工艺方法,探讨连续铸造技术在铜包铝复合线材制备工艺中的应用,提出了采用下拉式反向凝固法连铸铜铝双金属复合铸锭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岳旭东;李辉成;倪春雷;李冲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3,33(10):912-914
利用板坯连续定向凝固装置(OCC)制备了纯铝板坯,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板坯表面质量和凝固组织的影响,并对影响裂纹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拉速为5mm/min,冷却水流量为220L/h,结晶器上部温度为694℃,结晶器出口温度为668℃时,可制备出表面质量较好的连续生长的柱状晶组织的纯铝板坯。用连续定向凝固方法制备的纯铝板坯表面缺陷主要有板面上横裂纹和角部横裂纹两种,其长度从10mm到30mm不等,深度最大可达4mm,且表面横裂纹的分布方式各异,有轴向、径向平行分布和局部横裂纹等。 相似文献
7.
针对过共晶铝硅合金经过P变质后初生硅仍然粗人大的问题,采用Cu-9%P合金变质处理Al-15%Si、Al-18%Si、Al-20%Si合金,变质处理后对熔体进行搅拌,研究了搅拌工艺对变质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熔体搅拌提高变质效果机理。结果表明,Cu-P合金变质过共晶铝硅合金时,对熔体进行搅拌可显著提高变质效果,初生硅最高可细化85%;在最佳搅拌时间内,搅拌强度越大、硅含量越高,变质效果越好;搅拌熔体迫使富P区域内AIP停止生长,熔体流动速度越快,对富PP区域内AlP的冲刷越强烈,越容易得到细小的AlP;搅拌熔体能够增加组织中初生α相的数量,搅拌工艺合适时,典型的共晶组织基本消失,可获得连续的α基体上均匀分布细小初生硅的凝固组织。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小型室内场所人员体温自动监测的需求,设计一款低成本的动态多目标温度智能监测仪。采用高分辨率微型热成像模块Lepton 3.5获取热红外图像,在STM32H743上搭载TensorFlow Lite深度学习框架,监测热红外图像中的人体并标记其温度,重点基于“滑动窗口”技术设计新的人体识别算法,解决了由于MCU算力不足导致的视频卡顿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目标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9.7%,监测多个动态目标温度时视频流畅。该温度监测仪体积小,成本低,监测目标多,适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实验室等场所。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