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3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煤炭储量最大、煤质优良的富煤区,盆地腹部为厚度达数百米至上千米的巨厚白垩系含水砂岩层覆盖。近年来,随着盆地周边煤炭开采逐渐向腹地延伸,巨厚白垩系覆盖区侏罗系煤炭开采的一些矿井,发生了严重的突泥溃砂事故,给煤炭安全开采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地质理论分析和区域露头地质调查,认为白垩系底部与中侏罗系顶部接触带(K1/J2)存在古风化壳,具备突泥溃砂的地质组成条件。进一步测试分析了古风化壳岩体结构、物质组成、粒度组成、水理性质,进行了点荷载强度试验和原位大型剪切试验;表明古风化壳岩性以泥质砂岩、泥岩为主,岩体结构在垂向上具有全风化土壤层、强风化碎石层、中-弱风化裂隙块石层的分带特征,天然状态下粒度组成以角砾为主,浸水后泥砂颗粒含量明显增大,遇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泥化、崩解、碎裂性质,总体属于含泥砂量较高的软弱破碎岩体,岩体强度较低,整体性质与松散泥质砂性土类似,是区域上白垩系覆盖区煤炭开采突泥溃砂的主要物质来源。分析了K1/J2古风化壳下采动突泥溃砂的综合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给出了隐伏古风化壳识别方...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新型钻机GZ-2000设计中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排除HFC网前端差拍干扰的实践,总结了保证HFC网传输质量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引进电量变送器之特点 1986年我厂引进瑞典CEWE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的电量变送器生产技术和测试设备.其产品特点如下: 1.该产品全部技术指标采用了国际电工协会(IEC)标准。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和较好的通用性。 2.产品的规格品种繁多,可供用户广泛选用。分为CT型架装和CR型架装前两大类,共22种132个产品。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省遵义市黔XY 1井龙马溪组1 029.91~1 140.4 m深度范围的22个完整的全井段取心页岩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将场发射扫描电镜及PerGeos数字岩心分析系统联用,借助有机质含量及成熟度、矿物成分能谱分析测试数据,对其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黔XY 1井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主要发育无机矿物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3类孔隙,其中无机矿物孔包括粒间、粒内、晶间、铸模及溶蚀孔,微裂缝包括构造微裂缝、成岩收缩缝、有机质生排烃缝及人为裂缝。影响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埋藏深度。   相似文献   
6.
7.
黄瓜白粉病随着保护地发展,为害越来越严重,轻者10~30%,重者达50%以上。为了防治黄瓜白粉病,我们从1982~1983年,用40%多菌灵 硫磺胶悬剂(简称多硫胶悬剂)进行黄瓜白粉病防治试验,结果防效明显,增产15~48%。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测录井全烃可以准确评价和认识储集层,但该值大小受地质因素和钻井因素等影响,导致不同层位的全烃值缺少可比性,难以直接用于评价压裂井产能。通过对影响录井全烃值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12项主要影响参数,然后选取某一压裂层建立影响因素与全烃值的样本,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全烃计算模型,并用于计算其他井段的录井全烃值,即相当于所有井段的录井全烃值采用相同测量标准,从而消除了各种地质和工艺因素的差异。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单,适用于产能评价和储集层对比。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四脚型钻塔设计合理、安全可靠,采用SAP5有限元分析程序对其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分析计算,所得结果可为企业今后的钻塔产品系列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Zr-Mo-Si-C四元复合涂层抗氧化烧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栋  倪立勇  卢鹉  杨杰  杨玉茹 《表面技术》2018,47(5):130-136
目的提高C/C复合材料高温抗烧蚀性能。方法通过低压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石墨基体表面制备出Zr-Mo-Si-C四元复合涂层,采用氧-乙炔火焰烧蚀试验对涂层的抗烧蚀性能进行测试,并通过SEM、EDS、XRD分析了烧蚀前后涂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分析了涂层的抗烧蚀机理。结果涂层在1800℃烧蚀60、180、300 s后均保持良好的涂层状态,线烧蚀率分别为1.2×10~(-3)、0.4×10~(-3)、0.3×10~(-3) mm/s。烧蚀300 s后,涂层截面呈现三个区域,分别为表面烧蚀区、阻挡层和未烧蚀区。结论通过添加Mo Si2作为第二相可显著提高ZrC涂层的抗烧蚀性能,涂层在烧蚀过程中形成三个区域,其中表面烧蚀区和阻挡层能够有效地阻隔烧蚀的进行,未烧蚀区发生的烧结致密化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抗氧化烧蚀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