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11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完全免费 | 654篇 |
专业分类
金属工艺 | 280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112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80篇 |
2012年 | 396篇 |
2011年 | 394篇 |
2010年 | 240篇 |
2009年 | 201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251篇 |
2006年 | 212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原位生成制备Al2O3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研究了综合搅拌铸造法和原位反应制备AI2O3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向熔体中直接加入制备高纯AI2O3的原料AI2(SO4)3粉体,由反应分解的SO3可以对熔体进行精炼、除气。结果表明:AI2O3颗凿和基体结合良好,没发现气孔、团聚、集聚、偏析,克服了传统搅拌铸造所带来的铸造缺陷;AI2O3弥散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冲击韧性和耐磨损性能;分解的SO3对熔体进行精炼、除气;被认为是颗 增强铝基得合材料 相似文献
2.
1Int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chromate compounds Cr(VI)have been used as effective and inexpensive corrosion inhibitors for zinc and zinc coating.However,with the advent of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the 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 nature of Cr(VI)b… 相似文献
3.
4.
5.
综述国内外镀锌层无铬钝化的研究进展情况,度分别
介绍无机物无铬钝化及有机物无铬钝化的研究概况,并对今后无铬钝化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7.
新型铝锡硅合金结晶行为及微观组织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采用XRD、OM、SEM及EMPA,分析了新型铝锡硅轴承合金的微观结构。根据相图,探讨了合金的结晶过程。结果表明:新型铝锡硅合金的非平衡结晶相组织由α(Al)、Si、β(Sn)3相组成。β(Sn)相依附于共晶Si凝固并以近网状分布于晶界;经过适当的均匀化处理,β(Sn)相以Si为核心聚集球化而形成Sn环绕Si的软硬相相结合的“包晶”式相结构。此外,凝固组织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合金元素未产生宏观偏析现象。 相似文献
8.
高强度耐磨铝青铜合金及其摩擦学特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充分考虑铝青铜合金综合性能的基础上,依据铝青铜合金微观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研制了一种新型高强度耐磨铝青铜合金。对这种合金和国内外同类合金的组织、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特别对它们的摩擦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新型合金的各项性能明显优于其它同类合金,是一种优良的工程耐磨材料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常用的有机涂层防腐性能研究与评价方法,包括常规检测方法、电化学方法、表面分析技术、光谱学方法等,阐述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不同的分析方法配合使用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评价有机涂层的耐蚀性能、研究涂层的防腐机理. 相似文献
10.
硫掺杂对纳米TiO2的结构相变及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合成硫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可见光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结果表明:当硫脲与钛酸丁酯摩尔比为3.50时,催化剂经500℃热处理后表现出最佳的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效果。TEM、XRD和Raman光谱等表征结果表明:硫掺杂大大提高了纳米TiO2晶粒的分散程度,有利于制备均一分散的纳米晶粒;另外,硫掺杂有效地抑制了纳米TiO2在热处理过程中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的转变,一部分硫进入TiO2的晶格取代部分Ti4 而导致一定程度畸变,产生氧缺位,从而大大提高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