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72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203篇
电工技术   313篇
综合类   541篇
化学工业   2826篇
金属工艺   1749篇
机械仪表   668篇
建筑科学   180篇
矿业工程   364篇
能源动力   145篇
轻工业   232篇
水利工程   73篇
石油天然气   145篇
武器工业   36篇
无线电   4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516篇
冶金工业   2598篇
原子能技术   102篇
自动化技术   10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478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415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471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453篇
  2004年   392篇
  2003年   417篇
  2002年   347篇
  2001年   366篇
  2000年   399篇
  1999年   320篇
  1998年   361篇
  1997年   329篇
  1996年   340篇
  1995年   291篇
  1994年   247篇
  1993年   253篇
  1992年   252篇
  1991年   221篇
  1990年   226篇
  1989年   23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保证膜层耐蚀性能的前提下,降低镁锂合金等离子电解氧化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方法 分别使用常规NaOH-Na2SiO3电解体系与自研的NaOH-Na2SiO3-Na2B4O7-Na3C6H5O7·2H2O(柠檬酸钠)低能耗电解体系,对LA91型镁锂合金进行等离子电解氧化,并探究其放电过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掠入射X射线衍射仪(GIXRD),表征等离子电解氧化膜层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物相组成.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盐雾试验,测试膜层的耐蚀性.结果 使用低能耗体系对镁锂合金进行等离子电解氧化处理,可将膜层的单位体积能耗降低至12.87 kJ/(dm2·μm),节约能耗约50.34%.在两个体系中制备的膜层表面均产生等离子电解氧化的特征性孔洞.低能耗体系膜层孔洞数量较少,但孔洞直径差异较大,孔隙率为14.21%;常规体系膜层孔洞大小均匀,但数量较多,孔隙率为13.93%.两个膜层表面的主要元素均为O、Mg、Na和Si.在低能耗体系中制备的膜层,主要物相为方镁石型MgO,而在常规体系中制备的膜层,物相组成较为复杂.盐雾试验和电化学极化曲线结果显示,在两种体系中进行等离子电解氧化,均能提升镁锂合金的耐蚀性.低能耗等离子氧化处理后,镁锂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约3个数量级,腐蚀速率降低约2个数量级,自腐蚀电位正移0.261 V,有效地提升了镁锂合金的耐蚀性,并且耐蚀性的提升程度要优于常规体系.结论 使用低能耗体系电解液进行等离子电解氧化,能够形成孔洞特征不同于常规体系的等离子电解氧化膜层.与常规体系下制备的膜层相比,其厚度、孔隙率并无较大差异,但能够在节约较多能耗的情况下制备出耐蚀性能更好的等离子电解氧化膜层.  相似文献   
2.
干法后处理技术是我国核燃料循环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有发展前景的熔盐电解法在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对元素进行准确地监测以保障安全运行。传统离线检测方法程序复杂、数据分析延迟,而在线监测方法因可以获得实时数据而备受瞩目。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熔盐电解法中不同元素的在线监测技术进行了总结,重点调研分析了电化学法中的循环伏安法、安培法、脉冲法以及光谱法中的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在各种元素的在线监测中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前景,以期对熔盐电解中在线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降低TC4钛合金微小零件的铣削难度,提高表面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方法 采用以NaAlO2为主要成分的电解液,借助等离子体电解氧化(Plasma Electrolysis Oxidation,PEO)作用,在TC4钛合金表面原位生长厚度约为20μm的疏松多孔氧化膜层.分别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对氧化膜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采用测力仪、白光干涉仪对氧化膜层微细铣削时的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进行测量.结果 氧化膜层为TC4钛合金原位生长所得,厚度较为均匀,约为20μm.结构疏松多孔,孔隙率高,孔洞分布较为均匀,与基体结合力差.与TC4钛合金相比,氧化膜层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分别降低了79.8%和75.0%;相同切削参数下,三向铣削力分别降低了91.90%、78.13%和42.62%,表面粗糙度Ra值减小了52.6%.结论 该氧化膜层较传统膜层而言,有更加疏松多孔的结构,强度更低,可明显降低微细铣削的三向力,加工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且无明显的顶部毛刺.该方法显著降低了TC4钛合金微细铣削的加工难度,有效改善了加工表面质量,验证了等离子体电解氧化的方法用于辅助铣削TC4钛合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综合电火花加工快速蚀除材料与电解加工溶解重铸层的优势,提出了在低电导率的NaNO3溶液中使用电极逐层往复式铣削加工微小方孔的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方法,并研究了电解液浓度、电压和电容参数对微小方孔加工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液浓度与加工电压对微小方孔加工质量影响较大,电容影响相对较小。选用最优加工参数在100μm厚的321不锈钢片上加工微小方孔,得到的方孔加工质量好、侧壁表面无重铸层,且工具电极相对损耗仅0.05%。  相似文献   
5.
吴栋  尹玉国  阮皓  黄登高  胡石林 《当代化工》2021,50(5):1144-1147,1220
随着核能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核设施中氚的排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地控制液态氚的排放,针对内陆核电、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福岛核电站3种含氚废水(轻水)体系开展了基于联合电解催化交换工艺的深度净化除氚的技术研究,系统性地评价了所需要的理论塔板数与不同除氚目标和富集程度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含氚轻水处理量与天然水消耗量之间的关系.结合上述分析,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工艺设计示例,并提出了在含氚水进料量较大的情况下,宜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李港  韩波 《新能源进展》2022,10(5):393-399
两相传输是影响质子交换膜水电解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掌握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单元中多孔扩散层内气液两相传输规律,基于数值重构的三维多孔扩散层结构,采用格子Boltzmann两相流动模型模拟研究了扩散层内两相传输过程,详细分析了扩散层孔隙率和表面接触角对气泡传输与分布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孔隙率减小会明显降低气体渗透率,从而导致气泡难以在扩散层内找到有效传输通道。接触角的增大不仅增加了气泡在界面堆积的风险,也减缓了气泡在孔隙内的传输速度。从孔隙尺度水平初步掌握了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单元多孔扩散层内两相传输规律,可为高性能水电解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华能丹东电厂引进的大型斜温层储热罐为例,详细介绍了储热罐的原理、结构及实际应用情况。面对国内能源结构的深入调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日益临近,火电调峰将成为常态,储热罐的应用及其与火电机组的有效配合,不但实现了热电解耦,有效增加了供热负荷,还为火电机组灵活性调峰创造了先机。实践表明,经过国产化及优化,储热罐有效蓄热量设计值5 040。0GJ,实测值5 324.7GJ,斜温层厚度设计值1.500m,实测值0.850m,丹东电厂通过储热罐的应用,在保证供暖的情况下,单机负荷率由20% 继续下降至12.85%(45MW),并保持连续运行,创造了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的典范,验证了斜温层储热罐在火电厂深度调峰中的保低负荷供热以及顶尖峰压低谷的作用,为火电灵活性改造技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8.
9.
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电子废弃物的回收需要更深入、更精细的研究。实验通过矿浆电解法实现阴极回收废弃CPU插槽中的Cu。通过改变矿浆质量浓度、电流密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研究分析矿浆电解中金属回收率的变化,探究回收Cu的最佳条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检测电解液和阴极粉末中的金属含量。结果显示,回收的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阴极粉末中,而不是电解液中。此外,阴极粉末中的金属元素主要由Cu和少量的Sn和Ni组成。在矿浆质量浓度为40 g·L-1,反应时间为7 h,电流密度为80 mA·cm-2,温度为15℃的条件下,Cu的阴极回收率可以达到70%。所以通过矿浆电解法能有效地将Cu从废弃CPU插槽中分离出来,实现废弃CPU插槽中Cu的回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