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04篇
  免费   4977篇
  国内免费   3754篇
电工技术   1844篇
技术理论   5篇
综合类   5425篇
化学工业   5585篇
金属工艺   19188篇
机械仪表   3475篇
建筑科学   15470篇
矿业工程   1343篇
能源动力   1896篇
轻工业   1559篇
水利工程   827篇
石油天然气   2189篇
武器工业   439篇
无线电   1128篇
一般工业技术   8908篇
冶金工业   13813篇
原子能技术   524篇
自动化技术   1317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856篇
  2022年   1876篇
  2021年   2211篇
  2020年   2296篇
  2019年   1622篇
  2018年   1306篇
  2017年   2036篇
  2016年   1871篇
  2015年   2345篇
  2014年   4340篇
  2013年   4036篇
  2012年   5361篇
  2011年   6339篇
  2010年   4806篇
  2009年   5033篇
  2008年   4123篇
  2007年   5272篇
  2006年   4767篇
  2005年   3908篇
  2004年   3235篇
  2003年   2878篇
  2002年   2542篇
  2001年   2092篇
  2000年   1798篇
  1999年   1494篇
  1998年   1128篇
  1997年   1087篇
  1996年   914篇
  1995年   672篇
  1994年   594篇
  1993年   414篇
  1992年   384篇
  1991年   262篇
  1990年   235篇
  1989年   185篇
  1988年   129篇
  1987年   91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52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5篇
  195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海底隧道服役环境中氯离子含量高,初期支护中的工字钢将不可避免产生锈蚀,导致工字钢与混凝土黏结性能下降,严重影响海底隧道支护体系的耐久性。该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锈蚀对工字钢与混凝土界面间黏结滑移行为的影响。首先对工字形型钢混凝土试件进行加速锈蚀试验和推出试验,得到试件破坏形态及黏结滑移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试件的黏结滑移力学性能及其过程中能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①试样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劈裂破坏,其黏结滑移曲线由三段组成:直线上升段、曲线上升段、陡降段;②峰值黏结强度与其对应的峰值滑移都随锈蚀率增加呈现递减趋势;③随着锈蚀率增加,弹性能比随着锈蚀率几乎呈现线性减小,耗散能比则反之,表明工字钢的锈速率越大,其内部损伤越严重,界面储存能量效率越低。最终,采用Weibull分布损伤统计理论得到锈蚀工字钢与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滑移退化本构,本构模型中主要考虑了锈蚀率对τ S曲线特征影响,本构试验曲线与理论曲线对比拟合较高,因此可应用于研究隧道工程中锈蚀工字钢与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滑移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对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进行高温拉伸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拉伸试样断口形貌及断口附近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试验钢的相变及析出相,研究了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第Ⅰ脆性区>1200 ℃,第Ⅲ脆性区为850~950 ℃,未出现第Ⅱ脆性区,第Ⅰ脆性区的出现主要是在加热过程中试验钢由γ奥氏体向δ铁素体转变引起的,第Ⅲ脆性区的出现是因为沿晶析出M23C6、M2(C, N)等硬脆相引起的;试验钢的抗拉强度随着拉伸温度升高而降低,断面收缩率在1000~1200 ℃温度范围内逐渐增大并表现出极佳的热塑性,断面收缩率均在70%以上,温度超过1200 ℃后断面收缩率急剧下降;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热锻温度应选择在1000~1150 ℃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试验钢的断面收缩率均在70%以上,并且可以避开第Ⅰ与第Ⅲ脆性区。  相似文献   
3.
采用合适的渗铝氧化处理工艺在CLAM钢基体表面制备了铝化物涂层,然后利用XRD、EPMA、SEM、纳米压痕仪、室温拉伸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渗铝氧化处理前后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尤其是涂层的相组成变化,进而详细分析了硬度变化和拉伸断口的断裂机制。结果表明,渗铝氧化处理后在CLAM钢表面形成了由约30.8 μm厚的FeAl相层和约70.7 μm厚的α-Fe(Al)固溶体层组成的铝化物涂层,最外层FeAl相的硬度最大为834.7 HV,由外向内硬度逐渐降低至315.1 HV,基体内部的硬度出现略微回升。CLAM钢在渗铝氧化前后的抗拉强度分别为581.38 MPa和555.83 MPa,断后伸长率分别为30%和28%,断裂模式由渗铝氧化前的韧性断裂变成准解理断裂。由于渗铝及氧化热处理导致的晶粒尺寸增大和第二相粒子聚集,CLAM钢在渗铝氧化后拉伸性能下降,同时在表面涂层处易产生裂纹源从而加速材料断裂。  相似文献   
4.
李秋  姜雨杭  耿海宁  陈伟 《硅酸盐通报》2022,41(5):1805-1812
钢结构因具有多种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领域,但其在火灾高温环境下会丧失力学性能,造成结构失效,因此对钢结构进行防火保护成为关键。以偏高岭土、矿粉和憎水处理后的膨胀珍珠岩为主要原材料,模数为1.5的钾水玻璃为激发剂,制备非膨胀型钾基地聚物基防火涂料,并采用大板燃烧法研究该涂料在1 200 ℃下的防火性能;同时,对其在室温、1 000 ℃以及1 100 ℃热处理前后的力学性能、表观形貌、物相组成、微观结构演变进行了表征分析,探究地聚物在高温过程中的陶瓷化过程。结果表明:该防火涂料具有优异的防火能力,在1 200 ℃下进行2 h耐火极限试验后,钢板背面温度低于160 ℃;防火涂料在1 100 ℃高温热处理2 h后,抗压强度大幅增加至室温强度的5.8倍,达30.80 MPa;防火涂料基体的无定型地聚物相在800 ℃开始发生陶瓷化转变,1 100 ℃时生成的陶瓷相主要为钙长石、莫来石以及白榴石。  相似文献   
5.
采用脉冲电流方法制备电镀镍层,并利用扫描电镜、光学轮廓仪、硬度计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电镀参数中的溶液温度和pH对电镀镍层的表面形貌、粗糙度、显微硬度和SiC/Ni刻蚀选择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镀液温度在45~60℃时,镀镍层表面形貌变化不大,但是随着镀液温度的升高和镀液pH的增大,粗糙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显微硬度和SiC/Ni刻蚀选择比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电镀液温度为55℃,pH在4.0~4.4时,可获得具有良好的质量、显微硬度且SiC/Ni刻蚀选择比的镍镀层。  相似文献   
6.
在钢结构当中,可通过添加耗能支撑的做法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经验表明,耗能支撑在实际工程当中的作用仍然存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Y形耗能支撑端部添加钢环(耗能环)能明显改善系统的抗震性能。本文基于已有试验结果,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钢环的参与作用进行了参数分析,包括连接板长度以及钢环厚度,分析结果显示,增加连接板长度时承载力增大,且钢环中部应力增大,增加钢环厚度时,承载力及耗能明显增加,并减小应力强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双柱举升机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振动问题,分析其振动的成因并进行设计优化。通过基本受力、 弯曲振动、扭转振动分析振动成因;分别从立柱布局、导轮布局2 方面优化设计双柱举升机结构。验证结果表明: 该设计可将振动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甚至消除振动,进而消除振动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霄  李磊磊  黄晓辉  韦奉  吕祥鸿 《焊管》2022,45(4):8-12
为了探究L360钢在SRB/CO2环境中的腐蚀行为,通过高温高压模拟腐蚀试验以及OM、SEM、EDS、XRD等分析技术,对L360钢的显微组织及其在SRB/CO2环境中的腐蚀速率、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膜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模拟腐蚀溶液中,L360钢属于极严重腐蚀。L360钢在含SRB的CO2腐蚀环境中SRB发生膜下腐蚀,膜层在高流速环境中受剪切力破损,使膜层对基体的保护作用降低,模拟环境溶液中的Cl-进入膜层裂缝在基体金属表面活性高的位置发生富集。试验表明,SRB腐蚀形成的点蚀坑为Cl-提供了良好的富集点,导致点蚀快速成长,腐蚀加剧,且表面腐蚀产物为FeS和少量的FeCO3。  相似文献   
9.
汪超  杨艳滨  熊伟  刘奋勇  丁光伟 《焊管》2022,45(2):64-68
为了研究L450M管线钢制管过程中机械扩径后母材开裂的原因,通过对断口进行宏观观察、微观分析以及钢板探伤,分析了管体机械扩径后母材开裂情况。结果显示,管体机械扩径后母材开裂部位以铁素体组织为主,含极少量的C元素,且并无其他元素成分。经分析,确定管体开裂是由于在连铸时冷钢掉入结晶器内未完全熔化、包裹在板坯内,经轧制而形成缺陷,最终导致管体开裂。  相似文献   
10.
丁文炎  秦兴文  杨国平  杨小平  费玉华 《焊管》2022,45(6):45-49,54
通过喷丸工艺在S30432不锈钢管内表面成功制备了塑性变形层,研究了喷丸移动速度、喷丸压力、喷丸距离对塑性变形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喷丸移动速度越大塑性变形层深度越小;喷丸压力越大塑性变形层越深;随着喷丸距离的增加,塑性变形层先增大后减小;对塑性变形层深度的影响顺序为:喷丸速度>喷丸压力>喷丸距离;喷丸处理后表层硬度显著提高,比基体硬度高100HV0.5。研究表明:喷丸前进移动速度1 000 mm/min、后退速度800 mm/min、喷丸压力1.26 MPa、喷丸距离9 mm时得到的S30432不锈钢组织和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