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6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8篇
建筑科学   85篇
矿业工程   8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6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6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 has been conspicuous and appealing towards manufacturing end-use products and components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continual advancement of AM has brought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personalization and customization, reduction of material waste, cutting off the existence of special tooling during fabrication, etc. However, the AM approach has its limitations, such as a lack of knowledge of AM process activities and the progressive industrialization of AM, which makes the design process activities unstable, unpredictable, and have a limited effect. The concept of “design for AM (DFAM)” is increasing, which means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oncentrate almost totally on product functioning. Therefore, the entire design paradigm must be revised to accommodate new production capabilities, geometries, and parameters to avoid molding or machine tooling technology constraints. Few studies have attempted to provide systematic and quantitative knowled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element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sign proces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designers to assess and control AM industrialization. For this reason, DFAM is needed to reform AM from rapid manufacturing to a main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framework based on the Fuzzy Bayesian Network (FBN) for DFAM decision-making. Twenty impact factors were encapsulated from experts’ experience and existing literatur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adaptability of DFAM. The proposed approach uses expert knowledge and Fuzzy Set Theory (FST) presented with Triangular Fuzzy Numbers (FFN) to perceive the uncertainties. The Bayesian Network (BN) capture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and dependencies among the impact components and analyzes the DFAM adaptability for robust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A robot arm claw was used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BN could be used to guide DFAM adaptability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相似文献   
2.
封培然 《水泥工程》2014,27(2):82-88
结合XM水泥厂具体情况,在对影响其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熟料冷却速度,降低出厂水泥中温度,更换原燃材料,使用助磨剂等建议与措施。在实施部分措施后,XM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差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相似文献   
3.
并联变压器和串联变压器是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的核心交流器件,差动保护作为这两类变压器的主保护,受UPFC特殊的运行工况影响,在不同的运行条件和不同类型的故障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为分析评估UPFC中各类故障对差动保护的影响,文中以实际UPFC工程的控制系统为基础,讨论了各类故障下可能对并联、串联变压器差动保护灵敏性及可靠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根据变压器区内外典型故障的仿真结果,分析了差动保护在此类故障下的行为特征,形成差动保护的适应性分析,验证了保护配置的有效性;从保护设备的角度出发,讨论了阀控制保护与交流继电保护的关系,从防误和防拒两方面为UPFC工程的交流继电保护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环境的适应性营造是生态适应性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究晋东南水环境的 适应性,研究在现场调查和建筑测绘的基础 上,利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分析选址布 局与水环境物质底板的关系,将晋东南传统 聚落水适应性环境营造总结为“双层循环子 系统”的宏观框架和“单一元素多功能使用” 的系统特征,同时将其微观呈现归纳为四个方 面。得出结论:第一,城市化背景下传统聚落 的变革模式应该延续“缓慢渐进的适应模式” 来创造和改善人居环境。第二,“从与自然共 生的角度出发”和“整体与个体相结合”是晋 东南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环境营造经验总结, 对解决现代城市问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房健  昌珺 《金属矿山》2016,45(2):21-25
大型露天矿下部水平搭单桥可以有效减小工作帮及内排土场卡车剥离物运输功,从而节省运输费用,降低矿山生产成本。为确定桥体适用范围,建立工作面剥离物等分数模型,确定走桥内排剥离物范围及桥面水平位置;建立搭桥前后的剥离物内排运输功模型,并建立优化不等式,确定桥体所在平面最短工作线长度及桥体服务台阶高度。以哈尔乌素露天矿为例,验证模型正确性,结果表明:桥体位于下部水平中部,桥面位置处剥离物按照4等分划分,内排运距最节省;桥面水平处最短工作线长度为1 192.4 m,可服务剥离台阶高度60 m。研究结果对我国内排露天矿山搭桥开拓运输系统的选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典型山地水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相关历史文献、历史地图的整理,以及对丽江古城的土地利用、建筑群落、景观环境等实地调查获得相关城市空间和水系图纸的分析上,分别从古城选址、规划、空间格局和视觉美、防洪技术等方面探索了丽江古城建设与水文环境的关系。丽江古城“逐水而居”选址和“理水而兴”规划,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场所:景观元素与聚落的特定场景联系在一起,形成“水城相融”的视觉美;护水、循环用水、防洪等与自然相适应的水利技术贯彻城市基础工程。这些蕴含了丰富的城市形态适应水文环境的生态智慧,表现在城市选址充分利用了水系资源,城市与水系实现了空间布局、功能过程的协同发展、城市工程方面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发挥水文环境的长处,规避短处。值得当今城市规划建设所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学校,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农村学校,在校舍建筑上没有充分考虑能耗的影响,采暖能耗较大,采暖效果较差,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主要简述了西北寒冷地区农村学校建筑在节能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我国西北寒冷地区农村校舍建筑在在构筑形态和空间形态上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公共设施的适宜性布局是城乡居民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权利的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公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也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合理规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相关研究成为焦点。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差异较大,尤其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内蒙古草原聚落,其离散型地域特征加剧了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难度。研究选择典型区域(内蒙古正镶白旗)草原聚落,以点带面对空间形态及住民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探讨草原聚落公共设施布局体系结构与公共服务设施适宜性布局方法,对可装配轻体系统的应用做相应的研究和讨论,提出适应性较强的公共服务空间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便携式通信设备的特殊要求,结合某携行通信设备的研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便携式通信设备的设计思路和方法。首先给出便携式通信设备总体设计要求,然后从结构设计、环境适应性设计和EMC设计等多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王琦  卢学森 《福建建筑》2011,(11):24-27
对于生物,适应性是其生存能力的评价标准;对于建筑,适应性同样是影响其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医院建筑作为一种功能复杂、能耗高且需要时刻不停运转的公共建筑,其发展需要通过新陈代谢般的更新来完成,因此,适应性对其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