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0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266篇
电工技术   1263篇
综合类   673篇
化学工业   830篇
金属工艺   1321篇
机械仪表   3083篇
建筑科学   579篇
矿业工程   545篇
能源动力   729篇
轻工业   157篇
水利工程   327篇
石油天然气   790篇
武器工业   105篇
无线电   26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99篇
冶金工业   482篇
原子能技术   106篇
自动化技术   55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277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864篇
  2013年   536篇
  2012年   1021篇
  2011年   973篇
  2010年   694篇
  2009年   640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772篇
  2006年   707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495篇
  2003年   481篇
  2002年   415篇
  2001年   367篇
  2000年   312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systematic grind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a laboratory ball mill to determine the breakage properties of low-grade PGE bearing chromite ore. The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study the breakage parameters such as primary breakage distribution (Bi, j) and the specific rates of breakage (Si). The breakage and selection function values were determined for six feed sizes. The results stated that the breakage follows the first-order grinding kinetics for all the feed size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coarser feed sizes exhibit higher selection function values than the finer feed size. Further,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as used to predict breakage characteristics of low-grade PGE bearing chromite ore. The predicted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were close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a correlation of determination R2 = 0.99 for both product size and selection function.  相似文献   
2.
赵建平  窦振寰  秦军红  王江坤 《柴油机》2020,42(1):53-55, 60
针对PA6B柴油机进排气阀断裂故障,根据现场勘验情况并结合该柴油机当时的热工参数,建立相应的故障树;对制造质量、装配质量、配气定时、异物进入、热工参数等因素进行逐一排查。结果表明:导致PA6B柴油机进排气阀断裂的原因为喷油器制造质量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于煤系地层天然气井所配套有杆泵泵阀动力特性的研究,主要是移植和借鉴常规油气井抽油泵泵阀的分析方法,多针对油气井开采较高的沉没度,并没有考虑低沉没度和大斜度工况下的泵阀动力学和水力摩阻等参数的影响,也没有揭示水平井泵阀顺利开启所需要的具体条件。为此,综合考虑低沉没度和大斜度等因素耦合的影响,推导造斜段泵阀随井液运动微分方程组,建立有杆泵井液流经泵阀阀隙水力摩阻数学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水平井泵阀动力学、水力摩阻与临界沉没度。研究结果表明:①低沉没度和大斜度耦合作用下,增大冲程和冲次会提高造斜段泵阀阀球的升程、速度和加速度,缩短加速度趋向平缓所用的时间,并且水平井泵阀开启瞬间阀球会出现短暂的周期性波动;②受弹簧力与阀球重力的双重作用,水平井有杆泵的临界沉没度明显低于直井工况且固定阀球伴随弹簧快速复位,这有利于顺利开启水平井的游动阀球和固定阀球并提高泵效;③增大冲程、冲次和泵径会使水平井有杆泵井液流经泵阀水力摩阻及其临界沉没度变大,并且增大冲程更有利于提高低流速井液入泵流速,但同时也会显著地提高临界沉没度。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保障煤系地层天然气井连续稳定排采和提高有杆泵的可靠性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电动阀门控制系统可嵌入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网络化、多通道、开度型阀门嵌入式控制系统。其中,上位机主要用于下达各阀门开度等控制指令并同时监测其工作状态,而下位机采用双MCU架构,主MCU用于控制各阀门的开度大小,从MCU负责采集开度反馈电流以实现闭环控制。下位机采用了模糊PID算法进行控制参数的动态整定,可满足阀门在不同工况下的控制精度要求,并通过OLED屏显示各通道阀门的实际开度值。实验表明,该控制系统运行稳定,能实现对多通道开度阀的精准控制,控制精度在0.6%以内,并支持远程上位机控制和现地控制等多种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苏里格气田管理区域大、气井数量多,目前使用的紧急截断阀存在冬季冰堵、电池亏电造成无法正常远程开关井以及远程数据传输不准确等问题。通过阀门结构改进、密封副结构设计、角位移传感器组件优化和供电系统优化等措施,解决了以上问题,并成功应用于气井井口,使之更好地适用于气井的自动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超(超)临界主给水调节阀在运行工况条件下出现的空化汽蚀现象,结合多级节流降压原理与多相流理论,采用Schnerr and Sauer空化模型和Mixture两相流模型,对调节阀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笼罩层数与导流槽宽度对流场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笼罩层数的增加,调节阀内的最低压强由0.015MPa上升至0.717 MPa,最大流速由147.1 m/s降至49.36 m/s,空化的汽相最大体积分数由0.979降至0.160,多级笼罩有助于实现逐级降压、限制流速及抑制空化的目的;同时在阀门结构尺寸允许条件下,适当增加导流槽宽度也有利于抑制空化。研究结果为该类调节阀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井下安全阀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以渤海油田常用油管携带式井下安全阀为分析对象,对其工作压力、地面控制压力、全开启和全关闭压力、最大下入深度和自平衡能力等关键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井下安全阀的工作压力值与地面液控压力值相等,其选取依据为井口压力; 全开启和全关闭液控压力值可通过压力曲线法得到; 最大下入深度取决于弹簧安装时的预紧力; 自平衡能力与活塞面积和自平衡孔面积的比值有关,比值越大,自平衡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8.
江苏油田的部分油井存在油管短路、地层高压低渗、漏失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压井作业困难,并且压井作业过程中的井控与环境污染风险较大。为了进行不压井检泵作业,同时缩短检泵之后的产量恢复周期,进行了不压井作业技术研究,并研制了不压井作业装置。为解决起下抽油杆过程中的防喷问题,改进了抽油泵底阀结构,该结构可实现起下抽油杆过程中油管不带压、无溢流,并保障起下油管过程中的井控安全。该技术在江苏油田现场应用9井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FLUENT软件提供的计算方法和物理模型,利用动网格技术及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define Function,UDF),对发动机预燃室调节阀的自反馈调节过程进行动态数值模拟,并分析阻尼参数对调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反馈机构可实现对不同压力扰动的及时响应,具有稳定流量的效果,改变阻尼参数可对调节响应速度和流量稳定性进行优化,其中摩擦力对调节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presents an underactuated mobile manipulator (UMM) and focuses on solving modeling, tracking, and vibration- and balance-control problems. Although the study has been directed at warehousing applications, the developed techniques are general and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applications. The derivation of equations of motion of the UMM, disturbance analysis, and model validation are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 actual system dynamics. Additionally, a simple but effective strategy is also developed to solve the equilibrium point and balance problem. Based on the dynamic model, two control architectures are propos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 and MPC+Proportional-Integral (PI) with integral actions, respectively, and they can also be applied to other robotic systems. Compared to other MPC-based control strategies, the proposed controllers require less effort to implement in practice. Finally, simulations, experiments, and robustness verification are conduct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