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6篇
  免费   589篇
  国内免费   295篇
电工技术   127篇
综合类   370篇
化学工业   1828篇
金属工艺   1015篇
机械仪表   308篇
建筑科学   275篇
矿业工程   212篇
能源动力   231篇
轻工业   197篇
水利工程   86篇
石油天然气   145篇
武器工业   61篇
无线电   3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78篇
冶金工业   341篇
原子能技术   175篇
自动化技术   1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孔参数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压裂改造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人们对不同射孔参数条件下非均质储层岩石压裂裂缝的扩展机理认识不足,很大程度地制约了水力压裂技术的现场实施。以天然非均质砂岩为对象,运用CT成像、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方法,分析天然砂岩内部矿物颗粒的成份、尺寸和空间位置等分布情况,建立砂岩矿物颗粒成分与尺寸和空间位置的对应关系,构建含矿物颗粒的非均质砂岩三维数字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射孔参数下非均质砂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行为,探讨射孔的密度、方位角、布孔方式、深度、孔径等参数以及矿物颗粒对非均质砂岩水压裂缝空间展布形态和扩展规律的影响,揭示不同射孔参数下非均质砂岩储层压裂裂缝的扩展机理。研究发现:破裂压力随射孔密度、孔径和孔深的增加而降低,随射孔方位角增大而增加,线性布孔下的破裂压力最大。射孔的密度和方位角对压裂裂缝展布形态有重要影响,射孔深度对压裂裂缝扩展方向起一定的控制作用,射孔孔径对压裂裂缝的影响体现在扩展范围上,布孔方式对裂缝的展布形态影响不大。同时,研究表明:矿物颗粒对砂岩压裂裂缝的扩展规律有很大的影响,非均质砂岩更易形成复杂缝网。  相似文献   
2.
To tackle the dissolution problem of boron carbide particles in silicon infiltration process, carbon-coated boron carbide 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reaction-bonded boron carbide composites. The carbon coating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boron carbide from reacting with liquid Si and their dissolution, thus maintaining the irregular shape of boron carbide particles and preventing the growth of boron carbide particles and reaction formed SiC regions. Furthermore, the nano-SiC particles, originated from the reaction of the carbon coating and the infiltrated Si, uniformly coated on the surfaces of boron carbide particles, thus forming a ceramic skeleton of the nano-SiC particles-coated and -bonded boron carbide particles. The Vickers hardness, flexural strength and fracture toughness of the composites can be increased by 26 %, 45 %, and 37 % respectively, by using carbon-coated boron carbide particles as raw materials.  相似文献   
3.
分散颗粒形态对抗冲共聚聚丙烯的冲击强度有较大影响。综述了影响分散颗粒形态的因素,包括等规聚丙烯的分子结构和丙烯均聚工艺、等规聚丙烯和乙丙橡胶之间的相容性、长丙烯链段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等规聚丙烯和乙丙橡胶之间相容性的增强作用、长乙烯链段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乙丙橡胶流变性的干扰等。调整共聚反应的乙烯与烯烃摩尔比可以有效改善抗冲共聚聚丙烯分散颗粒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汤洋  高成成  张岩  汤晓智 《食品科学》2022,43(3):341-351
近年来,乳液凝胶由于能够提高乳液稳定性、保护生物活性物质、控制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等优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多糖基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凝胶是指将多糖基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嵌入凝胶网络中,或者由多糖基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液滴聚集、相互作用形成连续的乳液颗粒型凝胶网络结构。这种乳液凝胶具有无表面活性剂、低毒、对环境变化具有优良的稳定性等优点。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的多糖基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凝胶的制备方法、原料、物化性质、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深化多糖基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凝胶在食品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树脂涂覆颗粒耐冲刷性是反映人工井壁防砂工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尚没有专业设备能够对该指标进行评价。为此,研制了一种人工井壁防砂树脂涂覆颗粒耐冲刷性能评价实验装置,利用该实验装置可模拟冲刷排量、冲刷线速度、冲刷压差及冲刷时间等因素对人工井壁防砂树脂涂覆颗粒耐冲刷性的影响。利用该装置对海上某油田在用的2种树脂涂覆颗粒FQ-1和HY进行耐冲刷性能评价,实验结果与现场实际出砂现象基本一致,树脂涂覆颗粒HY耐冲刷性更强。根据实验结果,在后续人工井壁防砂中使用树脂涂覆颗粒HY,防砂效果良好。该实验装置的成功研制为人工井壁防砂树脂涂覆颗粒优选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手段,为人工井壁防砂技术在海上油田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以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和3-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改性剂,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在水基环境下对亲水纳米SiO2颗粒表面进行改性,得到具有磺酸基和辛基的双亲纳米SiO2颗粒,并通过红外和热重对其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将双亲纳米SiO2颗粒分散在地层水中制备纳米流体,并评价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界面性质和渗吸效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究纳米流体渗吸过程中岩心孔隙内原油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储存30 d未出现分层现象,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经纳米流体处理的岩心亲水性增强。此外,双亲纳米SiO2颗粒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7 mN/m;纳米流体渗吸采收率高达22.6%,渗吸初始阶段小孔隙中的原油被动用,而在渗吸后期阶段大孔隙中的原油才被动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煤炭开采、洗选和煤化工的煤机装备耐冲蚀性能,利用雾化造粒和激光熔覆技术制备高WC含量Ni/WC复合熔覆层,通过组织观察、力学性能检测、腐蚀及磨损实验对比研究了雾化造粒和激光熔覆过程中Ni/WC复合熔覆层的组织、结构演变,并基于射流式冲蚀分析了材料的冲蚀行为。结果表明:喷雾干燥Ni/WC团聚复合粉末的球形度与粘结剂含量成正比,而粒径则与雾化器转速成反比。激光熔覆后,Ni/WC熔覆层由Ni、WC和W2C相组成。其中,在熔覆过程中WC出现了熔解与析出变化,形成了层状共晶→棒状、针状→块状结构的富W和富Ni相。在冲蚀磨损工况下,WC有效改善了Ni/WC熔覆层冲刷磨损性能,磨损率为0.097 g/(m2·h),相比Q235A钢降低约23%。此时,细小的WC均匀镶嵌在磨损表面的粘结相中起到强化作用。同时,Ni/WC熔覆层的剥落处表现出明显的塑性特征,为典型的韧性破坏。  相似文献   
8.
《Soils and Foundations》2022,62(3):101156
In this paper, a newly developed 3-dimentional discrete element model (DEM) for gravel-rubber mixtures (GRMs), namely DEM4GRM, that is capable of accurately describing the macro-scale shear response (from small to large deformation) of GRMs in a direct shear box apparatus is presented. Rigid gravel grains are modelled as simple multi-shape clumps, while soft rubber particles are modeled by using deformable 35-ball body-centered-cubic clusters. Mixtures are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volumetric rubber content (VRC) at 0, 10, 25, 40 and 100%, statically compressed under 30, 60 and 100 kPa vertical stress and then sheared, by closely simulating a reference laboratory test procedure. The variation of micro-scale factors such as fabric, normal and tangential force anisotropy is carefully examined throughout the shearing process and described by means of novel micro-mechanical relationships valid for GRMs. Moreover, strong-force chains are scrutinized to identify the transition from rigid to soft granular skeleton and gain insights on the load transfer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GRMs. It is show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bric and force anisotropy during shear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cro-scale shear strength of GRMs, and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VRC. Besides, strong-force chains appear to be primarily formed by gravel-gravel contacts (resulting in a rigid-like mechanical behavior) up to VRC = 30%, and by rubber-rubber contacts (causing a soft-like mechanical response) beyond VRC = 60%. Alternatively, at 30% < VRC < 60%, gravel-rubber contacts are predominant in the strong-force network and an intermediate mechanical behavior is observed.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behavioral trends observed in the macro- and micro-mechanical responses.  相似文献   
9.
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SiCp/Al复合材料,探讨了SiC颗粒质量分数对SiCp/Al复合材料密度、布氏硬度、微观形貌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颗粒表面形成了少量可提高界面结合性的Al4C3化合物。随着SiC质量分数增加,SiCp/Al复合材料的密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当SiC质量分数增加至25%时,密度明显下降。SiCp/Al复合材料的布氏硬度随着SiC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长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SiC质量分数为20%时,材料的硬度最优(HBW 114),平均摩擦系数达到最大值(0.3425),摩擦后试样表面形貌平整且犁沟较浅,SiC颗粒未出现明显剥落。  相似文献   
10.
以45钢为基材,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和铸造工艺成功制备了WC颗粒增强表层复合材料,研究不同浇铸工艺参数对表层WC/Fe复合材料与基材之间的界面结合及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浇铸量的增加,锭模的数值模拟温度可达1493 ℃,高温停留时间约734 s,为实现钢液与WC/Fe复合材料冶金结合提供有利条件,但是过高的浇铸量使WC/Fe复合材料的组织发生明显的变化,几乎观察不到WC增强相,组织出现大量鱼骨状碳化物Fe3W3C。当浇铸量控制在锭模体积的2/5时,可得到良好的WC/Fe复合材料与基材的宏观界面,界面反应产物Fe3W3C增加,但是增强颗粒仍保留了浇铸前的原始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