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Sm2Co17基高温稀土永磁材料的显微结构与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u含量较高的Sm2Co17基永磁材料在高温下具有较大的内禀矫顽力,而Fe含量较高时其高温下的磁性较差.TEM显示磁体由胞状结构构成,胞内为2:17R相,胞壁为1:5相,在MFM(磁力显微镜)下可观测到片状相(1:7相),畴结构为波纹畴和条状畴,但是在片状相出现的区域并未观察到畴壁钉扎点,而在胞壁相的三角结合区域畴壁的钉扎强度最高,高温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随着性能的降低观测到材料的相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室温下的2:17R主相、1:5相和1:7相变为非晶结构,且最终转变成700℃时的SmCo3主相和2:17R相,相结构的转变直接导致磁体性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5Cr21Mn9Ni4N耐热钢等温时效组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XRD、SEM研究了两种不同原始组织状态的耐热钢5Cr21Mn9Ni4N(21-4N)等温时效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等温时效过程中基体组织将发生分解,通过不连续沉淀机制形成M23C6 γ层状组织,且M23C6量随时效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其时效过程中微观组织变化与原始组织状态有关。讨论了原始组织状态对21-4N钢组织稳定性及高温使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磁力显微镜(MFM)和原位X射线衍射(XRD)等探讨Sm2Co17型稀土永磁材料的胞状结构、畴结构和相结构及其对磁性能的影响,制备使用温度为500℃的高温稀土永磁材料。结果表明,Sm(CoFe0.11Cu0.10Zr0.03)7.5具有很好的高温稳定性,500℃时的磁性能为:Br=0.708 T,Hci=646.7 kA/m,BHmax=85.4 kJ/m^3;其磁畴宽度远小于晶粒尺寸,但大于胞状结构的尺寸,使用温度较高的磁体具有较小的磁畴和胞状结构;当使用温度小于300℃时,Sm2Co17型磁体内存在的相结构为2:17R、2:17H和1:5相,矫顽力主要受1:5相的钉扎而产生;当300℃〈t〈tc^1:5时,部分1:5相转变成中间相并最终转变成2:7相,磁体的矫顽力将由1:5相钉扎和2:7相形核所控制;当t≥tc^1:5时,磁体的矫顽力将全部由非磁性1:5相和2:7相形核所控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具有连续胞状强化结构的致密Ta-W-Hf合金材料,通过压缩试验研究了这种高强度材料的塑性变形特征,以了解其进一步变形加工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连续胞状结构强化Ta-W-Hf材料与传统熔炼加工材的压缩变形特征没有大的区别,各试样均可承受50%以上的冷压缩变形,而无宏观裂纹产生.试样的硬度随着压缩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大,但高温退火试样的硬度增量远大于热等静压试样,故其具有更大的形变强化容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一级时效、两级时效和多级时效处理对Sm(CoFe0.20Cu0.12Zr0.03)7.5磁性能的影响,并引入扩散长度探讨材料时效处理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一级时效处理的温度越高,材料的扩散系数DT1越大,达到某一特定扩散长度所需的时间越少,即磁体达到矫顽力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在连续降温处理过程中,达到某一特定扩散长度所需的时间与降温幅度和扩散系数有关,Cu原子的扩散长度是连续降温时效处理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Sm2Co17型永磁材料的典型显微结构是由2-17R主相和1-5胞壁相所组成的胞状结构以及片状结构构成。当一级时效温度T1和二级时效温度T2固定时,达到特定扩散长度所须的时间与这2个温度下磁体的扩散系数成反比。Cu原子沿片状相的扩散速率比沿晶内体扩散速率大,当磁体内片状相含量较多时,Cu原子的扩散系数可大大增加,可有效缩短扩散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