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9篇
  免费   490篇
  国内免费   176篇
电工技术   410篇
综合类   377篇
化学工业   581篇
金属工艺   219篇
机械仪表   331篇
建筑科学   572篇
矿业工程   166篇
能源动力   110篇
轻工业   788篇
水利工程   187篇
石油天然气   137篇
武器工业   49篇
无线电   485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3篇
冶金工业   152篇
原子能技术   52篇
自动化技术   67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21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384篇
  2018年   344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462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建筑物水平掏土纠倾工程中,掏土孔间距是影响纠倾工程安全与工期的重要因素。为了快速准确地确定纠倾工程中的水平掏土孔间距,研究了单个掏土孔和多个掏土孔情况下孔周边土体塑性区发展特性。利用土体塑性力学分析计算得到了单孔下的孔周土塑性区半径,而后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孔周土体塑性区半径的数值解,将孔周塑性区半径解析解与数值解进行了对比。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了多个掏土孔相互影响情况下的塑性区发展规律,以孔间土体塑性区贯通时的距离作为掏土孔间距。考虑土体参数随机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同上部荷载作用下掏土孔间距的取值变化规律,上部面荷载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值用p表示,孔间距与掏土孔直径比值用n表示。研究发现:多孔塑性区半径(孔间塑性区贯通时)是单孔塑性区半径的1.3倍左右;标准化荷载p与孔间距比值n二者呈线性关系;通过不同土体参数及上部荷载的不同情况下的p-n曲线,给出了掏土孔间距建议值。同时,将研究结果与三个实际工程进行对比,发现p-n曲线法与实际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镍基高温合金GH202在800~1100 ℃高温氧化后晶粒、碳化物和强化相的演变过程。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镍基高温合金的硬度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1100 ℃氧化100 h后,硬度降低了43.5%。800和900 ℃氧化后晶粒生长速度较慢,而经900 ℃氧化后晶界碳化物析出显著增加。在1000和1100 ℃氧化后,晶粒尺寸明显增大。氧化过程中晶界迁移是由晶界两侧自由能差决定,温度越高,晶界向曲率中心迁移越快,大量细小晶粒被吞并形成了大晶粒。大块状碳化物(MC)分解成大量的碳原子,与Cr原子结合形成少量的富Cr颗粒状M23C6。在900 ℃氧化150 h后,M23C6演化为富Ti的M6C。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碳化物在γ相中回熔。在800、900和1000 ℃氧化后,γ′相逐渐长大,在1100 ℃氧化100 h后,完全溶解于γ相。  相似文献   
3.
张庆萌 《食品工业》2020,(3):358-35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人们不断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受环境污染很大程度影响,倘若食品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环节出现操作不当,便会引发相关问题,这也使得食品安全成为第四大社会问题。针对食品安全法律,即便我国政府部门制定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然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仍旧不够完善,如果不及时改善必然会影响法律的执行。基于此,本文从评述《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一书着手,分析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存在的问题,提出探讨构建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探究南瓜提取物中叶黄素酯的皂化工艺条件和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皂化液浓度、皂化温度和皂化时间为响应因子,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原理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设计,优化南瓜叶黄素的皂化工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MS)分析检测皂化产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纯化的南瓜叶黄素;采用分光光度法,通过比较DPPH·和·OH的清除能力评价南瓜中游离叶黄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南瓜提取物中叶黄素酯的最佳皂化工艺条件为皂化液质量浓度33 g/dL,温度33 ℃,时间5.5 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南瓜提取物中游离叶黄素得率为0.4175%,与预测值相近,说明该优化工艺稳定可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MS)分析检测表明皂化产物为叶黄素。硅胶柱色谱纯化后,游离叶黄素的纯度可提高到91.39%。南瓜中游离叶黄素清除DPPH·和·OH的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0.021 4 mg/mL和0.038 3 mg/mL,抗氧化活性较高,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法测定了纸品中高关注物质卡拉花醛的含量,以乙醇为萃取溶剂,超声萃取纸品中的卡拉花醛,萃取液经浓缩、过滤后直接进行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法测定,外标法定量。在信噪比(S/N)=3的条件下,该方法检出限为0.10mg/kg。在3个不同质量浓度的加标水平下,方法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0.14%~92.77%,相对标准偏差(RSD,n=9)为2.86%~4.89%。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完全可满足纸品中卡拉花醛含量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对百合多糖进行纯化并探究其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以产率、脱色率、多糖含量为指标,比较AB-8、D315、D101、HPD-100四种大孔树脂对百合多糖的纯化效果;实验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10 mg/kg)、模型组(盐酸林可霉素10 mg/kg)、阳性组(丽珠肠乐10 mg/kg)、百合多糖低、中、高(50、100、200 mg/kg)剂量组;以脂多糖(LPS)、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及回肠组织SIgA的含量、菌群数量为指标,评价纯化后的百合多糖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D315大孔树脂纯化效果最佳,纯化后百合多糖的产率、脱色率、糖含量分别为40.82%±1.28%、35.11%±1.12%、82.56%±1.18%;药理实验结果表明:百合多糖高剂量组(200 mg/kg)效果最佳。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LPS、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回肠组织SIg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说明百合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源化学物质,生物毒素对农产品、人畜、环境等有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但由于其结构与功能作用的多样性,其对于生物化学、医药学、环境生态学等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就生物毒素的来源分类、危害、脱毒技术及生物毒素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生物毒素的监管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电力工程车牵引变流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直流侧振荡现象,提出一种直流侧电压稳定控制的方法,提取多重可能影响直流侧电压的振荡因素,通过前馈补偿到转矩来抑制振荡。文章通过仿真模型及实际系统运行,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系统振荡。  相似文献   
10.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是副溶血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的信号分子,参与微生物的毒力调控,目前缺乏准确检测生物被膜中的信号分子的方法。在现有信号分子HPLC-MS/MS检测条件基础上,针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生成过程中信号分子定性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无水甲醇∶0.1%乙酸铵水为流动相分离效果较优;当选择碰撞能量为10~15 e V时,各信号分子均可形成较高比例的特征碎片离子(m/z)102.1和74.1,并在0~20μg/L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5),采用该法能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产生的C4-HSL、3-oxo-C6-HSL和3-oxo-C14-HSL三种信号分子,其中C4-HSL的量占绝对优势(91.67%)。在生物被膜形成的前期(0.5~3 d),信号分子的浓度缓慢增长,与生物被膜的生成量成正相关;当被膜进入消散期时(4~5 d),信号分子的浓度快速增长,与被膜生成量呈显著负相关。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优化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检出生物被膜中的信号分子,为更好地认识生物被膜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间的调控关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