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66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31篇
机械仪表   110篇
建筑科学   10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6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170 SD30 SY无内圈陶瓷电主轴转子具有比重轻、耐磨、高弹性模量等优良的综合特性,对不同预紧力载荷下的主轴前端振动位移进行仿真分析;在ANSYS中求解因预紧力在轴承处摩擦产生的温升,并导入整个模型当中,研究整个温度场的分布;对轴承在不同预紧力工况下的使用寿命进行计算分析;依据上述仿真和计算分析,并考虑合理的工况条件下选择合理的预紧力,在该预紧力下进行了振动和温升的实验测量,与仿真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的正确性,从而证明选取预紧力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电主轴热态稳定性影响电主轴整体工作性能,作为电主轴主要热源的内置电机对电主轴热态性能的影响是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电主轴生热小,散热快是保证其优良热态性能的前提。基于电主轴电磁损耗生热机制和电主轴传热散热机制,建立电主轴有限元模型。提出一种电主轴磁-热耦合分析方法,分析电主轴额定转速下内置电机的磁场和温度场,监测电主轴内置电机各部分温度场以及瞬态温度。以170SD30陶瓷电主轴与金属电主轴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了采用新型陶瓷主轴材料对改善电主轴内置电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瓷电主轴电磁损耗小于金属电主轴电磁损耗,在电机损耗热的影响下,陶瓷电主轴温度低于金属电主轴温度。  相似文献   
3.
HIPSN陶瓷高效精密磨削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针对HIPSN(热等静压氮化硅)陶瓷精密加工效率低、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对HIPSN陶瓷高效精密磨削加工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利用高精度成形磨床对HIPSN陶瓷进行试验,分析砂轮线速度、磨削深度、工件进给速度等工艺参数对磨削后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磨削深度由0.005 mm增加到0.050 mm,表面粗糙度值由0.2773μm减小到0.2198μm,并趋于稳定;工件进给速度由1000 mm/min增加到15 000 mm/min,表面粗糙度值由0.2454μm减小到0.2256μm,之后增大到0.2560μm,并趋于稳定;砂轮线速度由20 m/s增加到50 m/s,表面粗糙度值由0.2593μm减小到0.2296μm。随着工件进给速度的增大,表面波纹度平均间距Sw由0 mm直线增加到5.90 mm;随着砂轮线速度的提高,平均间距Sw由2.33 mm直线减小到0.68 mm。优化工艺参数组合:砂轮线速度50 m/s,磨削深度0.030 mm,工件进给速度3000 mm/min。结论表面粗糙度值与磨削深度和砂轮线速度呈负相关,随着工件进给速度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值先减小后增大,之后趋于稳定。减小工件进给速度、提高砂轮线速度有助于改善表面波纹度。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较小的沟道表面粗糙度值,通过正交实验,研究超精加工过程的工艺参数对超精加工后的氮化硅陶瓷轴承套圈沟道表面粗糙度Ra的影响。以Ra为评价指标,根据正交实验得到超精加工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对Ra的影响程度并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超精加工时间、油石压力、工件切线速度、长行程摆荡频率以及短行程振荡频率;建议最优超精加工工艺参数组合为超精加工时间10 s、工件切线速度625 m/min、油石压力0.6 MPa、长行程摆荡频率700次/分钟和短行程振荡频率2 450次/分钟。在最优超精加工工艺参数组合下超精加工后的轴承套圈沟道表面粗糙度为Ra0.035 5μm,改善率为90.80%。  相似文献   
5.
全断面硬岩TBM滚刀磨损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刀盘上滚刀的相关关键技术,分析破岩机理及滚刀的磨损问题.方法以双护盾TBM刀盘为研究对象,将岩石的硬脆特性与压痕断裂力学相结合,确定破岩机理及影响滚刀磨损的因素.确定滚刀布置原则、运动特性、破岩机理和滚刀磨损形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TBM刀盘设计制造要满足耐磨性的要求,滚刀布置要符合空间力系平衡,刀具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于15 mm,防止刀盘滚刀会发生大面积磨损.除常规的检测刀具磨损外还要注重掘进过程中的参数观测,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应及时检测及更换刀具,防止其他刀具也受到损坏.结论刀盘设计要符合耐磨性要求,同时应增强对常规磨损参数检测和掘进参数的观测,控制滚刀磨损量,优化TBM掘进参数,防止大面积刀具磨损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氮化硅陶瓷球研磨过程中的磨料磨损,在Rtec MFT5000摩擦试验机上,用不同载荷及不同浓度的金刚石磨料对其进行磨损试验,用VHX-1000超景深显微镜和S-4800扫描电镜观察磨损表面,确定其磨损形式,绘制摩擦因数的拟合关系曲线图.考虑部分实际工况,建立二、三体磨损模型.结果表明:磨料浓度对磨损形式转变的影响大于载荷.磨料质量分数为5%时出现明显沟槽;质量分数为20%时沟槽较浅;质量分数为35%时几乎无沟槽.计算确定磨损形式的转变临界值D/h≈1.6,当D/h<1.6时,二体磨损逐渐转变为三体磨损,随磨料浓度增大,材料表面磨损程度降低,D/h接近1,在磨料质量分数超过35%时,磨损形式几乎全部转变为三体磨损,试验初始摩擦因数较高随后降低并趋于平稳,不同磨料浓度造成摩擦因数差值较大,不同载荷造成摩擦因数差值较小.减小载荷或增大磨料浓度使D/h减小,能适当降低磨损程度,摩擦因数主要与滚动、滑动磨粒数量有关,滑动磨粒数量越多摩擦因数越大,摩擦因数波动随载荷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刀盘是岩石掘进机的关键部件,对掘进机的掘进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建立了掘进机刀盘的几何和数学模型,用有限元法对掘进机刀盘的应力、应变和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载荷的增大,应力和应变值增大;刀盘中心位置是刀盘应力和应变的集中处,其值都处在许用值范围内;模态分析发现,刀盘第一阶固有频率远大于刀盘工作中的转速,避免了刀盘出现共振现象.研究结果对优化刀具系统结构、延长刀具系统的寿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影响定子电阻变化的因素有温度、运行频率、定子电流,负载。找到定子电阻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找到精确的定子电阻辨识方法,从而提高电主轴控制系统的精度及可靠性。论文用实验的方法采集空载和加载时温度、频率、定子电流及定子电阻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空载时,定子电阻随温度、定子电流、频率的变化呈非线性变化。加载时,定子电流随着载荷的增大线性增大,加载实验后期定子电阻随着载荷的增大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COSMOS的异型石材加工中心用横梁结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厚  赵德宏  陆峰  韩麟 《石材》2008,4(6):33-36
目的:龙门式石材加工中心所使用的横梁是其主要功能部件之一,其横梁的长度设计为5.425m,为保证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设计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的横梁。方法:本文作者使用了SolidWorks建模及其自带的COSMOS/Works有限元分析模块对不同方案和不同结构尺寸的横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通过静态分析和数据比较,笔者优选了一组最佳设计方案。结论:使用Sofid-Works建模及其自带的COSMOS/Works有限元分析模块进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进行大型复杂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可以有效节省建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新型风机叶片维修平台受力分析,研究在四种工况下的应力变形,确定设计结构是否满足要求,为下一步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方法通过Solidworks三维软件对新型风机叶片维修平台进行建模,使用ANSYS软件进行结构应力分析,得出平台支架所受应力云图,并与许用应力进行比较。结果分析数据得平台最大应力为89.222MPa,最大应力变形为12.77mm,满足安全系数不小于2的设计要求。结论风机叶片维修平台采用三吊点结构设计可以降低各钢丝绳的受力,降低平台重量,安全系数大大提高;通过ANSYS分析可知,最大变形均出现在吊点附件的焊接点处,在实际生产中应注意加固,防止出现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