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26篇
化学工业   18篇
金属工艺   9篇
机械仪表   114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833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汽油机颗粒捕集器的动态捕集过程及性能,采用孔径分布概率密度函数以及孔隙率分布函数表征多孔介质的非均匀微观结构,并引入对数正态分布描述入射颗粒粒径分布,研究多粒径颗粒入射状态下过滤壁微观结构对GPF深床过滤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物大部分沉积于多孔壁上部1/3左右区域,孔径增大会导致沉积位置向下扩大以及孔隙率、渗透率分布的均匀性提高,而孔隙率变化则对颗粒沉积位置影响较小;相对于孔隙率变化,多孔介质的捕集效率及压降性能对于孔径变化的敏感性更高;大孔隙率小孔径结构的多孔介质具有较高的捕集效率与最好的压降性能.  相似文献   
2.
在一台缸内直喷汽油机上采用喷油器温度测试装置,进行了不同参数对喷油器温度影响的研究以及喷油器温度对积碳形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负荷增加,密封环上游和密封环处的温度明显降低;密封环下游温度先增大后略有下降;头部温度增加至132~147℃,但远小于汽油90%蒸馏温度(190℃).燃油对喷油器有极高的冷却作用;燃烧相位推迟,喷油器温度小幅降低;喷油器温度与水温呈线性关系.在小负荷下喷油器头部容易形成积碳,提高头部温度有助于减少积碳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耦合零维等离子动力学求解器和燃烧动力学求解器,建立了交流放电等离子体助燃模型,研究了交流放电非平衡等离子体对C2H4/空气的助燃路径,并与自燃过程进行了对比。该模型使用电子能量分布函数计算电子碰撞反应速率,并得到贫燃条件下连续放电过程中温度、组分浓度、放热速率、关键组分的生成/消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等离子体助燃增加了新的反应路径,生成了更多的自由基和激发态组分,缩短滞燃期近两个数量级。氧气、氮气激发态的弛豫和淬熄过程促使电能—化学能—热能的转化,放电结束后的总放热量增加,最高燃烧温度比自燃条件下高约400 K。同时,电子碰撞O2、N2激发态与O2的退激反应、单态氧原子O(1D)的弛豫等过程促进了氧原子的生成。此外,H原子的生成间接提高了O原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主要通过H+O2———→OH+O),加速C2H4氧化生成HCO、CO等,缩短了点火延迟时间,有助于燃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对一台增压中冷柴油机进行改装,使其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iesel-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DMCC)方式运行。发动机台架以及装机运行试验的结果表明:发动机的双燃料模式平稳、可靠,动力性与原纯柴油相同,调速特性满足机组使用要求;与纯柴油相比,双燃料模式的燃料经济性在中高负荷时显著提升,在低负荷时较低;双燃料模式下的碳排放比在纯柴油工况下的碳排放降低约11.4%,PM和NOx排放明显低于纯柴油模式,NOx排放需要进一步优化;全工况下CO和HC排放量均大幅增加,所以为满足法规需要加装后处理系统;按照机组视在功率为300 kW运行时,双燃料模式的燃料经济性改善14.5%,大幅度降低发电成本。  相似文献   
5.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平台CONVERGE以及MATLAB后处理程序,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船用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预燃室内外的着火燃烧过程和火焰发展机制.此外,研究了双燃料发动机有害污染物氮氧化物(NOx)和碳氢(HC)生成及迁移过程.结果表明:整个燃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预燃室内的流动和进气作用下,近通孔处的油束率先着火;随后预燃室内燃烧并产生射流火焰,射流火焰包含部分未燃燃料和燃烧中间产物,在进入主燃烧室初期火焰内部存在剧烈的预混燃烧;随着射流火焰进一步发展,反应区集中在火焰表面,开始出现火焰传播特征.燃烧过程中NOx的高浓区都在预燃室内部,表明NOx主要在预燃室内生成,受射流作用向主燃烧室迁移,而HC残留区域在主燃烧室内靠近射流火焰碰壁处.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重分析仪及无模式函数法研究了柴油机碳烟在O_2、NO_2-O_2气氛下的氧化特性及氧化机理,并探究了NO_2对碳烟氧化反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10%O_2中添加0.1%NO_2降低了柴油机碳烟氧化反应的起燃温度和燃尽温度,并且NO_2对上述氧化反应特征温度的影响效果随升温速率(10℃/min、12℃/min、15℃/min)的增加而提高;添加0.1%NO_2促进柴油机碳烟氧化反应的进行,显著降低氧化反应本征活化能;柴油机碳烟氧化过程可分成氧化前期、氧化中期及氧化后期3个阶段;随碳烟失重比的增加,碳烟氧化反应有效活化能先增后减再不变,其原因为本征反应和气体扩散作用对氧化速率影响效果的此消彼长;碳烟失重比小于65%时,NO_2能够降低碳烟氧化反应有效活化能,碳烟失重比大于等于65%时,NO_2对有效活化能的影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7.
车载诊断系统在诊断失火故障时,采用基于曲轴段角加速度和阈值规则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在内燃机高速轻载运行时诊断单缸完全失火工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比分析失火和正常工况下曲轴瞬时转速的幅频和相频特征,提取不同谐次的幅值和相位信息,结合人工神经网络作为故障模式识别工具,得到了一种改善方法。通过台架实验,对此改善方法进行了单缸完全失火、两缸完全失火和单缸一定程度失火的故障诊断测试。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不同的失火模式,并可在单缸失火模式下实现失火程度判别。同时,该方法通过少量工况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即可实现一定转速范围内的失火诊断,可行性强,可用于发动机失火故障在线诊断。  相似文献   
8.
一维整机仿真中,爆震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试验和模拟结合的方法对比了两类常用爆震模型,分析了其适用范围、准确性及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模型可能的修正方向.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循环占有率法可较为准确地确定临界爆震点火提前角.仿真结果表明,动力学拟合模型对于不同转速、压缩比和进气温度的模拟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而经验公式模型则对不同当量比、温度和压缩比的模拟准确性较好.两类模型各自有其适用范围,均需要进一步优化和修正.  相似文献   
9.
在一台由6缸重型柴油机改造而成的单缸试验发动机上进行了汽油压燃(GCI)的试验研究,在较高负荷下研究了两次喷射间隔、EGR率、喷射压力对GCI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小的两次喷射间隔虽然碳烟排放相对较高,但更有利于缩短第2次喷射的滞燃期、降低第2段预混放热速率和控制压力升高率;提高第1次喷射比例虽然会导致THC、CO升高,但可以获得更低的NO_x和碳烟排放,同时对最大压力升高率降低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控制适当小的两次喷射间隔和适当大的第1次喷射比例可以在有效降低最大压力升高率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综合排放效果.增大EGR率可以有效降低NO_x排放,但对碳烟排放、指示热效率及最大压力升高率控制不利,所以要根据排放控制需要合理选择.适当提高喷射压力可以大幅降低碳烟排放,CO和THC排放也有所改善,有利于汽油压燃清洁燃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回收天然气内燃机的排气余热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提出一种回收排气余热的朗肯循环耦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联产系统,并针对内燃机多变工况特点,构建联产系统的变工况仿真模型开展变工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内燃机工况从100%下降到40%时,联产系统的当量效率下降2.14%,系统总能效率增量仅下降1.64%,说明此联产系统具有很好的工况适应性。在40%工况下,制冷循环由于溴化锂溶液的结晶而不能正常运行。研究结果为联产系统的实际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