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46篇
  免费   3167篇
  国内免费   2082篇
电工技术   3427篇
综合类   3882篇
化学工业   3303篇
金属工艺   997篇
机械仪表   2427篇
建筑科学   3035篇
矿业工程   1287篇
能源动力   536篇
轻工业   4620篇
水利工程   1156篇
石油天然气   1545篇
武器工业   557篇
无线电   92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80篇
冶金工业   914篇
原子能技术   294篇
自动化技术   782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806篇
  2022年   836篇
  2021年   982篇
  2020年   1087篇
  2019年   1372篇
  2018年   658篇
  2017年   1034篇
  2016年   1207篇
  2015年   1447篇
  2014年   2555篇
  2013年   2185篇
  2012年   2604篇
  2011年   2630篇
  2010年   2476篇
  2009年   2585篇
  2008年   3241篇
  2007年   2859篇
  2006年   2236篇
  2005年   2506篇
  2004年   2093篇
  2003年   1633篇
  2002年   1254篇
  2001年   1133篇
  2000年   964篇
  1999年   744篇
  1998年   671篇
  1997年   639篇
  1996年   540篇
  1995年   544篇
  1994年   544篇
  1993年   412篇
  1992年   395篇
  1991年   381篇
  1990年   339篇
  1989年   341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定位数据的统计特性未知且易受异常值干扰而影响协同目标跟踪性能的问题,提出一种重尾非高斯定位噪声下的鲁棒协同目标跟踪方法. 该方法假设定位噪声服从多元学生t-分布,建立联合估计目标状态与定位噪声参数的贝叶斯模型. 针对目标状态与噪声分布参数相互耦合而难以计算联合后验分布的问题,应用变分贝叶斯推断原理和平均场理论对后验分布进行解耦,将目标状态与定位噪声参数的联合后验分布估计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以交替优化的方式实现系统参数的在线递推估计. 对提出的协同目标跟踪方法进行测试. 仿真结果表明,当定位数据中存在未知的野值噪声时,提出的协同跟踪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李江  杨靖 《中州煤炭》2022,(10):290-295.
应用煤矿小孔径水下裂缝压裂应力测量装置,对产煤大省的多个小煤矿进行了测量,根据地应力测量数据,分析了煤矿地面荷载分布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实例介绍了浅埋煤矿作业中地质应力的测量结果。测量结果表明浅层煤矿井下震荡受多种因素影响,测量数据方差较大,从埋藏深度看,变化规律不明显;地质测量电压电平相对于井下具有绝对优势。最大主应力水平与垂直主应力的关系比在1.0~3.0;最小主应力水平与垂直主应力之比主要为0.5~2.0;平均主应力水平与垂直主应力的关系比主要在1.0~2.5。同时根据地面应力测量数据,设计锚杆固定参数,提高煤炭资源生产率,降低巷道维护成本,同时保证巷道的安全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新疆奎屯河流域是我国大陆第一个地方性砷中毒的区域,然而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下,对该区地下水砷超标的原因未得到清楚的解释。通过2017年在研究区采集地表水、地下水样品51组,分析了主、微量元素组分;2019年在典型的高砷区钻井2个孔,采集沉积物样品44组,分析了粒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砷浓度范围为10~887 μg/L,平均为55.8μg/L,沉积物中砷最高为28.41 mg/kg,砷超标(As≥10 μg/L)较为严重。周边山区分布的菱铁矿、砷酸钙、砷酸锰等矿物,为该区地下水砷含量超标提供了物质来源;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与岩石风化作用使得地下水中的砷浓度进一步升高;高pH值、低Eh的地下水化学环境,造成砷酸盐从矿物表面解吸附聚集在地下水中;沉积物中Fe、Mn氧化物矿物和黏土矿物的还原过程使与之共存的砷被释放,也是该区地下水中砷超标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黏土束缚水是储层测井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扩散双电层理论推导出黏土束缚水孔隙度(ϕcw)与阳离子交换量之间的理论公式,通过岩心阳离子交换实验测定ϕcw。依据核磁共振—阳离子交换联测实验,对比分析了传统3ms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测定ϕcw的误差,明确了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与核磁共振不同截止值计算的ϕcw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变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计算模型,从而实现核磁共振测井精细计算ϕcw的方法并给出具体计算步骤。应用效果表明,相比传统3ms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ϕcw,所提新方法计算结果更合理,与岩心分析结论更匹配,是黏土束缚水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路基不同种类、不同含水率的填料,压实后与动态变形模量Evd值之间的关系,结合以往实际工程案例,得出以下结论:填料在较小含水率变化范围内Evd值对比数据拟合曲线的线性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值较大,Evd值变化较小;随着含水率变化范围的增大,拟合曲线的线性相关性变差,相关系数减小,Evd值变化较大。并根据以上结论给出切实有效的施工建议,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5G蜂窝网络发展迅猛,其覆盖面积将逐渐增大,因此使用5G蜂窝网络进行定位是有研究潜力的研究方向。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深度学习技术来实现高效、高精度和低占用的定位,以代替传统指纹定位过程中繁重的指纹库生成以及距离计算。该方法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卷积神经网络,并根据5G天线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相位和到达角等特征量,选择合适的输入数据格式构造样本组建训练集,对该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练得到的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替代指纹定位中的庞大指纹库,非常有利于直接在5G移动设备端实现定位。虽然卷积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但在训练完毕后直接进行分类定位的速度非常快,可以保障定位实现的实时性。本文所实现的卷积神经网络权重与偏置所占内存不到0.5 MB,且能够在实际应用环境中以95%的定位准确率以及0.1 m的平均定位精度实现高精度定位。  相似文献   
7.
谱比法是现今最常用的Q值估计方法之一。当地震数据中含噪声时,常规谱比法稳定性差且Q值估计结果依赖所选取频段。缘于常规谱比法在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直线时采用的是等权重法,导致其拟合结果受低频和高频区异常值影响较大。为了提高谱比法的稳定性,降低其对频段选取的依赖性,提出了加权谱比法Q值估计方法。在进行最小二乘拟合时,引入高斯函数作为权重因子,降低低信噪比信号的权重系数;且高斯函数的峰值频率和方差分别选用震源子波的质心频率和方差。模型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谱比法,加权谱比法的稳定性增强,对频段选取的依赖性降低;实际VSP资料应用进一步证实加权谱比法可稳定、有效地估计Q值。  相似文献   
8.
Shapley值归因解释方法虽然能更准确量化解释结果, 但过高的计算复杂度严重影响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本文引入KD树重新整理待解释模型的预测数据, 通过在KD树上插入虚节点, 使之满足TreeSHAP算法的使用条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KDSHAP方法. 该方法解除了TreeSHAP算法仅能解释树结构模型的限制, 将该算法计算Shapley值的高效性放宽到对所有的黑盒模型的解释中, 同时保证了计算准确度. 通过实验对比分析, KDSHAP方法的可靠性, 以及在解释高维输入模型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SSD网络的眨眼与打哈欠检测。首先,对原SSD架构进行四个方面的修改。第一,主干网用MobileNetV3替换了VGG,使得架构尺寸缩减三分之一。第二,重新设计了输出检测器,实现了目标检测与分类、目标定位与高宽比回归多任务的融合。第三,网络直接回归高宽比,比传统的从关键点离线计算高宽比的方法鲁棒性要高。第四,省去了非最大抑制层(NMS)中的重叠度(IOU)计算和阈值设定,使得单目标检测速度提高了40%。另外,在数据集YawDD上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眨眼与打哈欠的测全率为95.1%与100.0%,在单卡2080Ti上实现了41fps的高检测速度。  相似文献   
10.
宋聪惠 《中州煤炭》2022,(1):113-116
抗静电性能是衡量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安全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以它的表面电阻值来表示,其值越高表明其安全性能越差。在检测过程中发现,表面电阻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呼吸作用、充电时间、试件处理时长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更准确地获得电阻值的大小,要严格按照MT/T 914—2019《煤矿用织物芯阻燃输送带》进行相关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