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77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30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巍  刘洪  徐婷婷  金叶玲  丁师杰  陈静 《硅酸盐学报》2014,42(11):1422-1427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靛红--凹凸棒石杂化物,考察了制备工艺条件对杂化物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靛红--凹凸棒石的杂化机理。结果表明:在杂化过程中,靛红分子的共轭平面发生扭曲、凹凸棒石晶体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畸变,但杂化物无新键形成;杂化机理为靛红分子对凹凸棒石表面沟槽结构的深度嵌合和对孔道口的封堵,结合位点靠近铝氧八面体;杂化物可耐三氯甲烷高强度洗脱和30%浓度双氧水氧化,且靛红在杂化物中的热稳定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
Magnetically modified palygorskite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withγ-Fe2O3 dispersing on the external surface of clay mineral. The magnetic clay was characterized wi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X-ray diffrac-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Candida sp. 99–125 lipase was immobilized on magnetic palygorskite composites by physical adsorption with enzyme loading of 41.5 mg·g-1 support and enzyme activity of 2631.6 U·(g support)-1. The immobilized lipase exhibit better thermal and broader pH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reusability compared with free lipase.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秸秆,丙烯酸,不同产地坡缕石粘土为原料合成复合高吸水树脂MS-g-PAA/PGS。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来研究坡缕石粘土的结构和形态。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复合高吸水树脂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各地坡缕石粘土形态,结构及组成对高吸水树脂吸水保水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靖远坡缕石粘土的复合高吸水树脂有着最佳吸水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NaBH4还原水杨醛席夫碱修饰坡缕石为核,采用发散法通过与三聚氯氰、4-氨甲基哌啶、水杨醛、NaBH4还原的重复反应制备了1.0~2.0 G多羟基树状高分子/坡缕石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了复合材料的外部形貌。吸附实验表明:该复合材料对废水中有机酚、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优于坡缕石原土,10 mg第二代树状高分子/坡缕石在293K,对初始质量浓度是50 mg/L的对硝基苯酚、对苯二酚、Pb(II)的吸附量分别是35.3 mg/g、34.02 mg/g、44.8 mg/g,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盱眙坡缕石为原料,经提纯后分别采用直接碱溶法、模板剂法、溶胶-水热法制备方沸石晶体。采用XRD、SEM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种方法都可以制备出方沸石晶体,其中溶胶-水热法制备的方沸石纯度高,结晶度好,颗粒大小均匀,粒径分布在3.5~5μm之间。模板剂的加入可以提高方沸石晶体的结晶度,但碱溶法和模板剂法得到的产物中仍含有石英和坡缕石杂质。  相似文献   
6.
陈浩  房伟  赵杰 《纳米科技》2011,(6):14-18,66
以烷基糖苷(APG)为分散剂,系统研究分散剂的用量对凹凸棒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运用等温吸附和Zeta电位测定技术对流变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用六种流变模式对悬浮液的流变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随烷基糖苷浓度的增大,悬浮液的塑性粘度出现减小、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烷基糖苷浓度为200mg/L时凹凸棒悬浮液塑性粘度最大,该浓度也是悬浮液由“剪切变稀”向“剪切变稠”的转变点。凹凸棒/烷基糖苷悬浮液的流变曲线符合Herschel Buikley流变模型。  相似文献   
7.
以凹凸棒石黏土(简称凹土)为载体,采用沉淀法制备了SO24-/ZrO2/凹土纳米固体酸催化剂;采用XRD,EDX,T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体、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剂催化乙酸与正丁醇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乙酸正丁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凹土晶体纤维表面高度分散的ZrO2纳米粒子与凹土的协同作用使SO24-/ZrO2/凹土纳米固体酸催化剂具有很好的活性。在m(ZrO2)∶m(凹土)=1∶2、煅烧温度500℃、煅烧时间3h的条件下制备的SO24-/ZrO2/凹土纳米固体酸催化剂的活性最高;在乙酸0.50m o、l正丁醇0.55m o、l催化剂0.6g、反应温度120℃和时间90m in的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0.34%;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重复使用4次其催化活性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8.
将制备的不同组分比的坡缕石/铜复合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添加剂在MMU-10G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试其摩擦学性能,使用XJL-03倒置式金相显微镜和Genesis能谱仪对测试铸铁试样的磨损表面进行形貌观察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分比的坡缕石铜润滑添加剂都具有一定的减摩抗磨效果,与基础油相比,摩擦因数最多下降了72.2%,试件磨损失重最多减少了90.6%;对磨试件的磨损失重量随着复合材料中铜组分的增加呈直线下降;而摩擦因数先随着铜组分的增加而缓慢上升,后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9.
坡缕石载铜复合纳米润滑添加剂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化学还原法制备坡缕石载铜复合纳米颗粒,以铸铁HT200作为摩擦副,采用MMU-10G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该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使用EPMA-1600电子探针、金相显微镜、Genesis能谱仪进行试样磨损面形貌观察和组成元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颗粒作为润滑添加剂具有优异的减摩效果和良好的抗磨性能,与基础油150N相比,平均摩擦因数下降66.2%,对应的摩擦副试件磨损失重减少80.9%,在试件表面生成由纳米坡缕石和纳米铜共同组成的自修复膜。  相似文献   
10.
Batch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remove heavy metal ions such as Cu (II), Ni (II), Cd (II), and Cr (VI) from single‐metal solutions using a polyaniline/palygorskite (PP) composite. Different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such as contact time and pH of the solut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P composite were studied in this work.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was use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heavy metal contents,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qe) calculated were 114 mg Cu (II) g?1, 84 mg Ni (II) g?1, 56 mg Cd (II) g?1, and 198 mg Cr (VI) g?1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The removal of the metal ions from solutions was assigned to chelation, ionic exchange, and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Data from this study proved that the novel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presents great potential in the recovery and elimination of noble or heavy metal ions from industrial wastewater. © 2011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