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18篇
矿业工程   47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开度裂隙组合花岗岩破裂规律,通过RFPA-DIP数值模拟软件,基于花岗岩真实细观结构建立含不同开度裂隙组合模型,进行单轴压缩数值试验。分析了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峰值强度特征,裂纹扩展规律和声发射特征。结果表明:应力-应变曲线上升与跌落次数随裂隙开度的增加而增多;1 mm裂隙随着加载的进行而闭合,对模型力学特性影响较小;当两裂隙开度大于或等于2 mm时,出现岩桥区成核现象;开度较大的裂隙其裂纹扩展优先于开度较小裂隙;随着开度增加,峰值抗压强度、裂纹贯穿时声发射次数和总次数呈减小趋势。研究结果对含裂隙岩体地下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拓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洞口仰坡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口仰坡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遍存在的边坡,其稳定性一直是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物元可拓理论和层次分析法,考虑了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洞口仰坡稳定性的物元理论模型,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以某隧道洞口仰坡工程为实例进行了稳定性评价,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对类似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波波  杨康  李建华  任崇鸿  许江  左宇军  张敏 《煤炭学报》2018,43(10):2857-2865
利用等温吸附试验仪器与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装置,为模拟深部煤层瓦斯开采过程,分别进行不同温度下等温吸附试验与孔隙压力升高的渗流试验,建立考虑过剩吸附量修正的吸附模型并修正吸附膨胀模型,探究力热耦合作用下煤岩吸附与渗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瓦斯吸附量在不同温度下随瓦斯压力升高均呈增大趋势,随温度升高吸附量逐渐降低。在高压下需考虑过剩吸附量造成的误差,修正的Langmuir模型比原模型计算结果精度更高;建立了考虑温度与过剩吸附量修正的吸附变形模型与吸附膨胀模型,煤岩吸附应变随孔隙压力升高而减小,且温度越高应变变化量越小。随孔隙压力升高,煤岩渗透率及吸附膨胀与滑脱效应导致的渗透率变化量均呈下降的趋势,且随温度升高3者逐渐增加;吸附膨胀是引起煤岩渗透率减小的主要因素,吸附膨胀与滑脱效应对渗透率的贡献率随孔隙压力升高逐渐下降,其贡献率均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在矿山已有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利用3DMine矿业工程软件对戈塘金矿二龙口矿段上免浪块段13~25号勘探线之间的13、30、34号矿体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建立了钻孔数据库、地表三维实体模型及金矿体三维实体模型,并对矿体形态进行了分析。为矿山选择合理的开采方法、优化生产方案、高效管理及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断层活化对煤炭安全生产带来的威胁,本文以河南某矿11011工作面过断层为工程背景,通过FLAC~(3D)三维数值模拟软件和微震监测等方法,研究了在不同顶板岩性组合结构下,工作面向逆断层推进时,煤层顶板的运动特征、断层带应力演化规律以及工作面过断层期间微震事件特征。研究表明,断层受到的开采扰动随工作面推进而逐渐增加,活化程度也越剧烈,在距断层10~20m时,断层活化危险性最大;受工作面回采的影响,顶板不同岩性组合结构下,断层发生活化难易程度为:软硬硬软软软硬硬硬软软硬硬硬软软;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断层带B监测点的相对下沉量大于监测点A,说明断层上方高位处先发生活化失稳;随着工作面不断接近断层,断层受开采扰动的影响也越大,断层附近区域岩体微裂隙越多,断层附近区域微震事件越多,断层活化越剧烈。研究成果为断层发育区煤炭资源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岩石细观单元弹性模量近似服从Weibull分布的假设,结合应变能密度理论,建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借助声发射事件能量信号和岩石纵波波速提出岩石均质度系数m和弹性模量折减系数K_0确定方法,并对参数进行修正。利用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进行单轴加载模拟,将模拟结果曲线与已有模型理论曲线以及单轴加载实验曲线进行对比,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试件应力、应变关系与声发射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石膏试件反复加载模拟,分析其应力–应变及声发射特征,并与室内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件均质度越高,脆性破坏特征越明显;借助声发射信号和岩石纵波波速确定的均质度m以及弹性模量折减系数K_0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基于应变能密度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为综合考虑岩石的均质度及反复加载过程对岩石试件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介绍Phase2有限元软件原理的基础上,以贵州某煤矿回采巷道为工程实例,建立巷道围岩在自然状态下的数值模型,分析了巷道围岩的位移场、应力场及塑性区分布规律,得到了围岩潜在变形破坏区域。研究结果能为后期的支护设计和加固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戈塘金矿上免浪矿段13#矿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矿体的矿体赋存状况,利用RFPA2D–Dynamic程序对其开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围岩的应力分布、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开采扰动打破了围岩中原有的应力平衡,引起应力重新分布。开采后,采空区上方出现一个倒置漏斗状的破碎区域,该破碎区域会释放一部分压力。同时,采空区为顶板的移动提供了空间,诱发围岩的失稳。围岩的破坏特征在开采的初期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而后为拉破坏,二者的交替进行最终导致围岩的破坏乃至垮落。  相似文献   
9.
针对粉状矿体工程地质特征,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和现场放矿试验验证的研究体系,得到粉矿地段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合理大结构参数为14m×16m×3.4m。经现场应用,回收率达86.47%,矿石贫化率为21.65%,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粉状矿体地段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大间距结构模型,总体变化趋势是,总回收率、纯矿石回收率随着放矿步距的增大而增大,而岩石混入率则随着放矿步距的增大而减小;回收指标受放矿步距影响显著,在设备铲装能力许可的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加大步距0.4m左右,即放矿步距为3.8m。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静载荷作用下磷矿石多颗粒的破碎规律,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建立了在静载荷作用下多颗粒磷矿石在破碎腔内破坏的数值模型,分析探讨了静载荷和破碎腔的约束作用对磷矿石多颗粒试样的破碎效果和能量消耗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静载荷破碎多颗粒磷矿石时,在破碎腔中间的磷矿石颗粒的破坏单元数相对较多;破碎腔内磷矿石在一定的压缩变形范围内破碎单元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破碎效率和节能效果,在设计破碎机时应考虑颗粒的破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