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建筑科学   18篇
能源动力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为了对室外人居环境进行良好的预测和评价,克服CFD数值模拟等其他模拟方法在解决城市气候图问题时存在的局限性,该研究采用已研发的多用途建筑区域热气候评价模型,以深圳国际低碳城热环境为对象,针对夏季最热月情况初步形成区域热环境城市气候图。该文结合规划专业技术,对空间参数和下垫面信息进行归纳和简化,讨论了区域内夏季不同室外环境参数气候图的分布规律和彼此的相关性,分析了城市气候图中差异性较大地区的主要成因并提出宜采取的相应改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国际低碳城内部建筑和人员活动密集的中部区域和林地为主的周边区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热气候规律,前者比后者气温高约3.5℃,含湿量低1 g/kg左右,人为排热量密集的地块可达到160 W/m2以上;热舒适性指标SET*在中部区域呈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平均比周边区域低1.5℃左右,但部分局部地块超过了30℃,需要进一步从规划的角度优化自然资源配置,调整建筑布局。  相似文献   
2.
低碳(Low-carbon)是2003年产生于英国的一个新概念,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旨在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低碳化发展理念在短短几年间已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一个国际趋势。国际科学界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当前气候变暖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IPCC,2007),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5%左右(Stern,2007)。因此,城市是区域碳减排的重要单元和研究主体,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键所在。所谓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得以发展、低碳生活和低碳生产得以发生的物质载体,通过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为导向的形态和空间组织,以及低碳规划的技术支撑、政策引导,在城市尺度范围内实现减源增汇的目的。目前,已有许多国际大城市开展了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的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经验。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Large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简称C40或C40 Cities)是一个于2005年成立的国际大型城市间组织,旨在加强国际城市协作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视觉的三维重建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难点和热点,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三维数字化应用就是其中之一.针对此需求,设计并实现基于图像视觉的古建筑三维重建系统.该系统由单个摄像机采集古建筑的多视角图像序列,通过图像特征提取和匹配、摄像机位置姿态计算、优化算法、三维点云生成、纹理映射等一系列自动计算过程,得到古建筑的三维重建模型.通过实验验证,该系统能够自动计算获取视觉效果良好的古建筑三维重建模型,且其实现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无须人工干预,可以满足当前古建筑快速安全的三维数字化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4.
肖晶  林姚宇 《规划师》2006,22(2):45-48
在汽车时代的背景下,大庆市五湖地区概念规划以交通对城市经济及形态发展的影响为着眼点,将经九街延伸段规划为城市快速路,以交通可达性带动和激活整个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为隔离和缓冲交通污染源,规划大型绿化带与黎明河构成"生态绿脊",并结合五湖水体和组团间"绿廊"编织出一个"绿色水网".  相似文献   
5.
邱红  金广君  林姚宇 《规划师》2011,27(5):21-27
将碳排放评估技术融入现有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体系,是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规划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从碳足迹计量和碳排放审计的基本原理出发,针对城市的四类低碳物质要素,可提出适用于中微观尺度城市设计项目的碳排放评估方法,包括固定碳源碳排放评估、移动碳源碳排放计量、过程碳源碳排放计量、自然碳汇碳清除计量.  相似文献   
6.
为量化分析下垫面对局地热环境的影响,采用多用途建筑区域热气候评价模型,以深圳国际低碳城核心启动区为对象,讨论下垫面构成对热岛强度及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最大局地热岛强度体现最热极端情况的气候差异,平均局地热岛强度反映全天气温的平均差异;夜间平均局地热岛强度高于白天;自然下垫面中,增大水体和树木的覆盖率起到的降温效果更好,而适当增加草地的覆盖率能更有效地提高室外环境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城市设计学科的独立化倾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金广君  林姚宇 《城市规划》2004,28(12):75-80
从客观需求、发展空间、研究对象和知识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城市设计作为独立学科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城市设计在我国作为独立学科的条件已趋于成熟,建立独立城市设计学科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学科环境,以促进城市设计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时间为主线对美国TOD理念的发展背景及历程进行梳理,揭示了TOD理念具有的深刻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和历史渊源,明确了TOD理念对抑制美国城市低密度蔓延、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所在。鉴于中美城市发展背景的差异,梳理美国TOD理念发展历程可以为我国的实践提供借鉴,为TOD理念中国化的理论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二三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生态破坏的问题已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先锋城市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着手重点开展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力争将其打造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该文在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策略及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创新性总结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五个核心议题(即SMART方法),并基于深圳国际低碳城启动区规划的实践,尝试在构建碳汇网络S、优化微气候M、绿色建筑应用A、高效利用资源能源R、引导绿色交通出行T五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为当前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林姚宇  丁川  吴昌广  马婷  姜雪 《规划师》2013,29(7):105-109
随着我国城市突发灾害的逐渐增多,城市应急避难与防灾减灾规划等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城市内部尤其是城市高密度居住区,如何将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同居民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疏散行为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课题。居民是防灾避难规划的服务对象和行为主体,突发灾害条件下人的疏散避难行为选择与综合决策需求应该成为规划的依据和导向。研究从行为学视角出发,剖析了突发灾害条件下居民疏散避难决策行为的相关特性,构建了居民避难场所及疏散路径选择理论模型,其分析结果有助于指导和完善住区防灾减灾规划与设计,以形成合理的避难空间布局及安全、可识别的应急疏散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