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8篇
综合类   7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瑞廷  成欢  冀月飞  李青锋 《矿产勘查》2020,11(12):2672-2684
秦岭陕西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作用发育,资源潜力巨大,所属的4个矿集区均发现了矿产地,并建成矿山企业。在国家相继出台的契合绿色勘查理念的技术政策推动下,借鉴国外绿色勘查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典型案例;有关单位在小秦岭、凤太、汉中等3个勘查基地分别采取了特色鲜明的绿色勘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绿色勘查效果;同时,从矿业权出让、应建必建、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绿色矿山报评、称号撤销、违约责任追究及处罚等方面践行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陕西省探索出 “黄陵经验”和“凤县模式”。从绿色勘查流程、科技支撑、建设示范区、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区内主要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20年的铅锌矿业开发,陕西凤太矿集区各大中型矿山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甘肃西成矿集区近年通过物探方法寻找到郭家沟隐伏铅锌矿体,表明物探方法对于深部找矿意义重大。从地质和地球物理角度综合研究,以凤太矿集区古岔河向斜为界,总结了南、北两侧的铅硐山—东塘子、银硐梁、八方山—二里河等大型铅锌矿床,手搬崖、峰崖、黑崖、银母寺等中型铅锌矿床以及多处小型矿床和矿点的铅锌矿体产出特征、形态特征及其赋存特征、控矿因素、物探识别标志。以银母寺铅锌矿床深部广域电磁法异常验证见到含铜矿化体,杨家湾铜矿点深部瞬变电磁法异常验证见到铜矿体,及二里河铅锌矿床深部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推断出寻找铅锌矿较好地段等3种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的深部找矿实例,结合铅锌矿的空间分布规律,认为矿集区内铅硐山—水柏沟背斜西段、尖端山—八方山背斜东段、银母寺—大黑沟背斜西段等已知矿床的深部延伸部位,及含矿背斜旁侧更次一级具有找矿潜力的隐伏背斜成矿有利新区(如铅硐山—水柏沟背斜西段两侧区域、银母寺—大黑沟背斜西段两侧区域、尖端山—八方山背斜两侧区域)为铅锌矿地球物理找矿方向。同时,综合比较各种物探方法在凤太矿集区中的应用,建议选用长剖面或面积性的广域电磁法开展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3.
小秦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钼矿产基地.以构造-岩浆-成矿系统为指导, 综合研究认为区内金钼多金属矿床可分为印支期—燕山期与重熔型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金(钼)矿床成矿系列和与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碱性岩有关的钼(金钨)矿床成矿系列.金(钼)矿床类型主要包括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糜棱岩型、爆破角砾岩型和复合型等, 以前两者为主; 钼(金钨)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斑岩-爆破角砾岩型、石英-碳酸岩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等,也以前两者为主.该区三叠世以来共发生过3次岩浆侵入活动, 每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钼金矿化作用, 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钼金矿化高峰期.钼的成矿作用分为印支期(210~220 Ma)和燕山期早白垩世早期(140~145 Ma) 、早白垩世中晚期(110~138 Ma);金的成矿作用分为印支期(约220 Ma)和燕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 约130 Ma);钼、金成矿在印支期和燕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叠合, 而在燕山期早白垩世早期分离.整体上, 区内岩体与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 燕山期金钼成矿作用强烈发育.该区娃娃沟—峪耳沟、峪耳沟—曹家沟、太子坪—葫芦沟—荒地沟与文公岭北坡等地区为金钼多金属矿的有利找矿靶区, 并应特别重视中酸性小岩体的含矿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勉略宁多金属矿集区1∶5万化探分散流数据计算、成图和综合研究,表明该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明显,区域地球化学场强度总体呈西低东高之势,煎茶岭—大院子地区所有成矿元素均呈高值场,与其赋存的已 知矿床吻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集中并成带分布,可划分为勉县—略阳、勉县—大安驿—阳平关和茶店—代家 坝—屋基坪3个异常带,其中勉县—略阳异常带中的鱼洞子—煎茶铺异常段、勉县—大安驿—阳平关异常带中 的代家坝—大安驿异常段与中部麻柳铺—硖口驿及红土石—徐家沟—红木沟异常段等地段是该矿集区金、镍、 铜、铁等金属矿种进一步的勘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敖格道仁诺尔银铜多金属矿( 化) 区内成矿及伴生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的研究,分析了钙积层、风成沙等因素对铜多金属元素表生地球化学异常发育的影响,总结了该类特殊景观条件下铜等金属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在垂向和侧向上的迁移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该类景观区铜等金属元素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地处秦岭泥盆系贵金属-多金属成矿带西段,总体为夹持于湘子河断裂、酒奠梁断裂之间,以NWW向褶皱和NWW向断裂组合而成的近似菱形构造块体,主要出露的泥盆系为浅变质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建造,东部出露的花红树坪岩体、西坝岩体和集中分布的岩脉为区内铅锌、金成矿提供了物质及热动力。典型矿床解剖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控于区域断裂及背斜构造且产出于特定的岩性层,与铅锌成矿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条件转换界面是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之间接触界面(硅钙面),铅锌矿床多位于面状高磁异常与低磁异常过渡部位并显示Pb-Zn-Hg-Cd组合化探异常,表明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岩浆热液型; 已知含矿背斜走向与倾向延伸部位、与其有相似成矿条件的次级背斜、大面积千枚岩覆盖区深部隐伏背斜的鞍部及倾斜部位是铅锌找矿有利地段。金矿床受控于断裂构造带或其旁侧的脆-韧性剪切带及其叠加部位,多位于高磁异常带中局部高磁异常向低磁异常过渡部位,与Au-Ag-(As-W-Bi-Sb)组合化探异常吻合度高,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密切,表明金矿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 已探明大型金矿床近外围及深部是金找矿重点靶区。铅锌、金矿床均属于印支期与碰撞造山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铅锌、铜、金矿床成矿系列。基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结构面与矿体的相互作用与位置关系,建立了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金成矿模式; 叠加典型矿床物化探、遥感异常特征,构建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 采用“证据权法”,预测找矿靶区6处,说明区内找矿潜力大,下一步找矿工作重点是对隐伏控矿构造与隐伏矿体的预测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地球化学和矿床学的进展推动矿床地球化学主要在成矿理论和分析测试方法两个方面获得进展和突破。分析了金属成矿理论在构造与成矿、金属成矿省演化与成矿、超大型矿床寻找和探索理论研究等8个方面的进展,以及多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微区、微量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对当前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前沿及其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利用氖同位素体系标定地幔柱的新方法进行评述,介绍 Matsumoto 等在澳大利亚用磷灰石中地幔派生矿物的流体包裹体氖同位素组成研究地幔柱的方法原理及成果,并指出该方法的不足之处。这对于促进有关地幔柱的地球化学示踪剂的研究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精度的新一代ICP-MS分析技术,依据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详细分析研究煎茶岭硫 化镍矿床矿石组分特征及其赋存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成矿作用机制和成因类型。研究认为,煎 茶岭硫化镍矿床矿石主要组分为Ni,Cu,Co,Fe,S,PGE等,其高的Ni/Cu,低的Cu,PGE含量值反映该 矿床为高镁岩浆演化的产物。矿石可分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型和黄铁矿针镍矿辉镍矿型两类,并以 前者为主,表明该矿床的形成至少经历了早期岩浆成矿和晚期热液变质改造成矿两个阶段,应属于岩浆 熔离热液改造成因类型。矿石中的镍主要以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针镍矿和辉镍矿等独立镍矿物存 在;镍有3种赋存形式,以硫化镍为主,硅酸镍、硫酸镍少量。在煎茶岭超基性岩上升侵位过程中,随着 岩浆的演化分异先于新元古代在岩体边缘或内部形成镍矿床,而后于印支—燕山期在岩体接触带形成 金矿床,它们是在统一的与幔源超基性岩有关的成矿系统中形成的具内在成因联系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0.
在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家们的第三次教育如同在其他国家一样是非常落后的。大学生的课程与30~50a前所开设的课程相差不大。研究生的课程则比大学生的课程更狭窄集中,同样也很落后,但工业生产和专业需要的变化却很大。在澳大利亚,大多数地学专业毕业生受聘于勘查和采矿部门,但他们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注意到这一点,学校并没有尽力培养学生去适应市场。这可能是因为很少有学者具备高层次的工业生产经验,大多数学者,的确还有大多数勘查地质学家相信专业的实际应用可在工作中学习,许多学者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学生所从事工作的具体需要。在澳大利亚,这种落后保守导致了在地球科学的新领域诸如风化物(层)研究方面仅勉强改进课程内容。结果许多新毕业生很少研究风化地层、风化物质或风化过程。但正是这一薄薄的覆盖在新鲜岩石上的风化层是矿产勘查的原始介质。近10a 来,矿产部门对风化物在勘查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增加。但仅有几所地学院校在大学生中很有远见地开设了风化层课程,且对于研究生也只开设了涉及这一研究领域的少数几门课程。在澳大利亚,所有大学毕业生不管在哪儿(这里的厚风化层决定着地表景观)都应该熟悉风化物和其形态,因为这里到处都是风化层,这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一部分。当然,风化层的研究是跨学科的,它是地壳上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地带。大学生的课程(涉及到风化物研究的)必须要有自然和物理的科学知识作为坚实的基础,尤其在风化物研究的应用方面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