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玻璃基多孔骨水泥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何铤  周萘  逄锦涛  黄文旵 《功能材料》2006,37(12):1962-1965
将SiO2-CaO-P2O5系统生物活性玻璃粉末、甘露醇和磷酸铵调和液均匀混合制得多孔玻璃基骨水泥.利用XRD、FTIR和SEM对骨水泥的晶相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对其显气孔率和力学强度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骨水泥固化体中生成了HAP晶体,HAP晶体呈短柱状,交织分布于玻璃颗粒间隙,尺寸大约为200nm;甘露醇晶体能在生理模拟液的浸泡下降解,降解后留下的孔隙显著增加了骨水泥的显气孔率,并且随着甘露醇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体积密度和力学强度则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玻璃激发的方法制备了印染污泥粉煤灰地质聚合物,研究了其分子结构、物相、微观形貌、强度和重金属浸出质量浓度,并试制了路面砖。结果表明:印染污泥的掺入促进了地质聚合反应的进行,胶体物质微观形貌更加弥散和扩大;体系中除地质聚合物外,还产生了钙系化合物凝胶、钙矾石和硫酸钠晶体,使强度随印染污泥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在10%掺量时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利用煅烧印染污泥中的赤铁矿为着色剂,试制的路面砖呈红色,并能满足标准中最低抗压强度等级、吸水率和抗冻性的要求,其重金属浸出质量浓度低于标准规定的限值。  相似文献   
3.
在玻璃基水泥中掺加β-磷酸三钙(β-TCP),制成玻璃基复合水泥试样.将该试样放入生理模拟液(SBF)中浸泡一定时间后取出,然后对其微观结构和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β-磷酸三钙的加入促进了玻璃基复合水泥中羟基磷灰石(HAP)的生成;随β-磷酸钙掺量的提高,玻璃基复合水泥的显气孔率逐渐增加,而强度则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在梁—薄墙直交节点中设置明梁的方案,通过试验研究了明梁在钢筋混凝土梁—薄墙直交节点中的作用及其设置方法,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明梁设置避免“局部拉脱式”破坏的发生,从而提高节点的延性。  相似文献   
5.
周何铤  周萘  逄锦涛  黄文旵 《功能材料》2006,37(10):1627-1630
以生物活性玻璃粉末SiO2-CaO-P2O5系统玻璃、β-TCP和磷酸铵调和液均匀混合制得多孔玻璃基骨水泥,利用XRD、FTIR和SEM对多孔骨水泥的晶相、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对其显气孔率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β-TCP促进了HAP晶体的生成和完善,HAP晶体呈短柱状,交织分布于玻璃颗粒间隙,尺寸大约为200nm.对试样显气孔率测试结果表明,β-TCP的降解显著增加了骨水泥的显气孔率,并且随着β-TC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生物活性SiO2-CaO-P2O5-CaF2系统玻璃粉末为基体,以磷酸铵溶液为固化液,添加明胶微球,制得了明胶微球多孔玻璃基骨水泥。将骨水泥于置37℃的生理模拟液(SBF)中浸泡后,利用pH计、XRD、SEM和力学试验机等对浸泡液的pH值和钙离子浓度,以及浸泡产物的晶相、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等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明胶微球的加入使玻璃基骨水泥从高pH值降至略大于7.0的弱碱性,并加快了骨水泥对钙离子的吸收和羟基磷灰石(HAP)的生长,使玻璃基骨水泥体现出更好的生物活性。在明胶微球含量为5%(质量分数)时,浸泡后形成的骨水泥的孔隙率接近80%,而其抗压强度仍可达5MPa以上。  相似文献   
7.
周何铤  吴奕欣  张燕琼 《山西建筑》2009,35(20):167-168
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的钢纤维增强水泥砂浆,发现螺旋型钢纤维与基体的粘结强度要明显高于平直型钢纤维,从而得出钢纤维外形在钢纤维增强混凝土中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同时也为螺旋型钢纤维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碳纤维表面处理对生物骨水泥结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对具有较高孔隙率的骨水泥进行补强,利用FTIR 、SEM和EDS对骨水泥的显微结构和碳纤维表面晶体组分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硝酸氧化处理提高了骨水泥对碳纤维的浸润性和碳纤维的表面化学活性,增加了界面粘结性能,改善了骨水泥和碳纤维之间的界面结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