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4篇
轻工业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提出一种新型的竖嵌CFRP板条层板增强的胶合木梁,对其进行受弯性能试验研究。试件包括3根普通胶合木梁、12根竖嵌CFRP板条层板增强的胶合木梁及3根横嵌CFRP板增强的胶合木梁。研究了其不同的破坏形态,破坏机理及受弯性能等,按不同的配筋率、不同的配筋截面形式及不同CFRP板增强方式等影响因素对试件的受弯承载力、刚度、延性等结构性能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普通胶合木梁,增强后试件受弯承载力提高了34.2%~52.3%,刚度提高了8%~28.5%,增强后试件破坏形式由脆性受拉破坏转变为塑性受压破坏;对比传统横嵌CFRP板增强方式,竖嵌CFRP板条层板增强的胶合木梁的受弯承载力及极限变形均有明显提高。结合力学模型提出了三种破坏形态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实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用于木结构建筑的承重构件,对常见结构构件的加工制作进行了描述,并对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措施进行了介绍.对现有结构构件的基本情况及市场需求,提出了现有结构构件的不足及其它新型构件.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木质材料长期受力过程中产生蠕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总结了目前常用的描述木质材料蠕变的数学模型.根据木材发生蠕变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减小木材蠕变的木材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木结构发展的历史,阐述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巨大环保压力及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的迫切需求。木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而胶合木结构由于具有绿色高性能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胶合木结构的应用领域涵盖大型公共建筑及桥梁领域,其不仅在发达国家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近年来在中国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大型工程实例;同时,国内的设计和加工水平也在快速提高。最后,指出了胶合木结构在中国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木质材料防腐朽菌败坏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孔  夏炎 《木材加工机械》2007,18(6):50-52,24
就木材防腐相关知识做了简要的介绍,对木材防腐机理、常用木材防腐剂,以及新型木材防腐方法分别做了阐述,并对木材防腐发展方向做了试探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分析了恒温恒湿条件下不同应力比的普通胶合木梁和FRP板增强胶合木梁的蠕变规律,建立了胶合木梁蠕变模型,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蠕变变形曲线和相对蠕变变形曲线,对受荷期为50a的相对蠕变变形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使用FRP板增强后,胶合木梁的初始刚度提高,其初始变形减少了27%,50a的相对蠕变变形下降了80%.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齿板-玻璃纤维混合面板和泡沫芯材组成的新型混合夹层结构,齿板通过齿钉与泡沫芯材相连。该结构采用真空导入成型工艺制备,通过三点弯曲试验研究该结构在不同跨度以及不同芯材密度情况下的破坏模式和弯曲性能,并与普通泡沫夹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探究了齿板对该结构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泡沫芯材密度为35kg/m~3、80kg/m~3和150kg/m~3情况下,齿板-玻璃纤维混合泡沫夹层梁弯曲承载能力与普通泡沫夹层梁相比分别提高了168%、211%和258%,其界面剪切强度依次为0.09 MPa、0.21 MPa和0.45 MPa;随着芯材密度和跨度的变化,该结构主要产生芯材剪切和芯材凹陷两种破坏形态,齿板的嵌入有效抑制界面的剪切失效。另外,利用理论公式估算了试件受弯极限承载能力,理论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天然胶粘剂——单宁胶(TF)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岳孔 《木材加工机械》2004,15(3):9-10,8
阐述了天然胶粘剂--单宁胶的优点及其性质和制备特点,指出了在制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绿色生态园区的建筑技术集成应用开展了研究,研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新型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新型装配式围护结构、门窗遮阳一体化、立体绿化部品部件、基于BIM的运营管理系统等体系化绿色建筑技术,并进行了集成应用,创建了国内首个绿色建筑主题公园——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实现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可感知、可体验、可复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