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正新型拥挤中国各主要城市正积极新建和扩张地铁系统,改善交通可持续性,减少快速机动化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中国,33个城市设有地铁线网,另有16个城市的地铁系统在建,还有不少城市的地铁线路正处于规划和提议修建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地铁作为日常出行的工具,以往只存在地铁车厢内的拥挤问题,现已普遍存在于很多地铁站厅和连接车站的通道内。  相似文献   
3.
从低碳交通出行和高效空间利用的视角,关注轨道交通站域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的相互影响。构建上海城市道路网络模型与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对上海中心城区10个典型轨道交通站域的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的关联性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模型,提出轨交站域运用出行网络与空间使用相匹配的方法来支持城市设计决策。  相似文献   
4.
叶宇  黄鎔  张灵珠 《风景园林》2021,28(1):39-45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程,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城市绿道也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受到重视。但当前绿道规划更多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出发,在分析框架中未有效纳入人本尺度的各类空间与行为要素。针对这一情况,整合经典设计理论、多源城市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以苏州河两岸片区为案例探索新数据环境下的精准分析框架,为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绿道“在哪做”和“怎么做”提供科学化的分析路径。通过街景数据、位置服务数据、兴趣点数据、结构化网页数据、精细化建成环境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实现了高品质建成环境五要素理论(5D)中划定的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与交通设施距离这5个人本尺度关键要素的系统性测度,结合现有街道的可建设性,进一步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选线潜力评估,并绘制各路段特征画像,为绿道选线和断面设计提供精准支持。这一新分析框架是将人本尺度的诸多要素与城市尺度分析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对绿道规划设计在分析技术上的有效拓展。经典理论与新数据新技术的深度整合,可为人本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宽带数字波束测向系统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采用宽带波束形成技术的电子侦察系统,在空间重采样恒定束宽波束形成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频域波束形成方法即简化权系数法.与传统的频域方法相比,它大大降低了数据率和计算量,易于实现.通过多波束比幅测向,给出了估计目标方位的具体计算步骤.对于宽带信号,直接采用多波束比幅测向会产生较大的误差,随着频率的变化其宽频段特性,波束宽度以及波束指向都会发生偏移.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了测向精度、波束宽度和阵列误差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简化权系数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从年轻人到长者逐渐增加。就老年群体而言,小型公共空间的规模、数量、可达性、品质和设施等均会对其使用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对香港湾仔和沙田两个地区50处小型休憩空间的分布可达性与流量潜力、规模、品质及其使用进行了比较,通过网络分析技术、无监督机器学习分类、三维室内-室外完整步行网络、现场调研以及精细化模拟步行路径选择度等研究方法发现,小型休憩用地的面积、可达性等都对其设计品质和长者的使用情况有显著影响。以香港为例,本研究对老年群体的休憩用地使用偏好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内地城市老龄化视角下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设计网络分析软件,以香港中环地区的多层面步行体系为例,分析三维建成环境的空间网络,测度高密度多层面建成环境空间和人的活动分布之间的关系。对室外步行网络模型与室内+室外步行网络模型的比较表明,完整的室内外三维模型不仅有助于提升空间网络分析的可视化,其分析得到的穿行度指标与城市空间活力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精确,有助于城市设计师解码人本尺度的空间认知与行为。  相似文献   
8.
张灵珠   《风景园林》2022,29(6):109-114
当前一些大城市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制定的相关政策与规划策略对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访问行为、市民步行行为、高密度城市的立体化特征等尚欠考虑。以香港中西区和湾仔区的小型公共空间作为立体化城市设计的极端案例,基于认知寻路机制、结合三维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技术对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流量潜力进行测算,并利用无监督机器学习,探索公共空间的大小、地理位置可见性和设计品质之间的关系,发现其设计品质随着面积增加与可见性的提高而提升。结合小型空间分布、城市通风及行人使用最频繁的日常路线,为湾仔分区勾勒出一幅“纳凉网络”设计图,使其可以服务于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各个群体。对公共空间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讨步行可达的复杂性,提出具有逻辑的空间设计干预方法,从而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与使用群体,同时为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时域和频域宽带数字波束形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体现数字波束形成系统的优越性,讨论了宽带数字波束形成(DBF)系统,包括时域波束形成和频域波束形成2种方法,通过设计实例,给出了2种方法的性能比较。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时域方法降低了数据存储量及计算复杂度,而频域方法更具备通用性,适用于并行多波束系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