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拼贴城市》和《建筑与乌托邦》的解读,对比了柯林·罗和塔夫里1对建筑与城市乌托邦的批判,进而分析了其不同的思想背景,并以福柯的异托邦概念解读他们对建筑与城市乌托邦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出其中自由主义的“拼贴”手法和马克思主义的面向社会现实的实践态度,对当代城市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建筑学在校教学对非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通过对合肥工业大学历届建筑学专业优秀校友的调查,旨在为建筑学教育明确何为对建筑学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非专业职业能力。首先,从校友库中筛选150位合肥工业大学优秀在职校友进行问卷调查,在所获反馈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若干个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影响较大的非专业职业能力的要素。然后在150位优秀校友中筛选出20个核心对象,设计问答题进行针对性访谈,从中提取出最为关键的建筑学非专业职业能力要素——个人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在与建筑学专业教育者沟通、综合校友意见、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在校教育培养非专业职业能力要素的可能途径。最后,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对现有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安排、利用校友资源协助建筑学子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结构建筑学中的“力流”概念入手,分析建筑中结构内部的接受荷载,传递荷载,释放荷载等3个过程,将力流变形分为横向“变形”与竖向“变形”,通过从力流与变形两方面对前人的建筑案例与研究进行分析,探讨了建筑结构对形式和空间的影响。详细结合瑞士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克雷兹的单墙住宅与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两个案例,强调结构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的配合,运用图解静力学与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横向变形和竖向变形两种方式在建筑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最后罗列不同力流横向与竖向“变形”的典型建筑案例,分类分析其建筑设计过程中原型与变形在结构形态与力流传递上的改变,在此基础上讨论建筑设计中结构与形式交互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知觉现象学作为从主观感性体验出发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难以直接指向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论,这也是当代“知觉现象学”建筑作品设计手法较难解译的原因。文章结合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与斯蒂文·霍尔“锚固”的概念,提出“知觉锚固”是现象学设计方法的起点,进而指出循由“触感—聚焦—身体图式”的实体体验设计操作,以及循由“延伸—暗示—叙事”的精神体验设计操作,最终将知觉锚固转化为理解和设计建筑作品的途径,以期解译基于知觉现象学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老旧住区的现存问题,将包容性设计作为适老化改造的手段,从老旧住区的使用群体特征及需求分析出发,对住区的外部空间进行分析评定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包容性设计理论提出一系列适老化改造策略,期望帮助改善老旧住区的老年人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
7.
研究通过对合肥市多个住区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城市道路和住区道路的关联,对比开放式住区与封闭式住区道路空间的差异性。运用空间句法分析比较了开放式小区琥珀山庄和紫云花园、封闭式小区国际花都和安居苑的路网结构,指出了住区边界的封闭性对住区内及其周边城市道路空间的影响,并提出现今住区道路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以期能为小区逐渐开放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曹海婴 《安徽建筑》2001,8(2):35-37
本文以对中国建筑中的虚形空间分析为例,指出只有通过对传统的深入的全面的分析,并了解其在现代条件下的意义,才能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曹海婴  黎志涛 《规划师》2007,23(11):81-84
近二十年来,随着集合住宅由政府控制的配给品向通过市场分配的商品转变,集合住宅形态在规划结构、居住公共空间、住宅套型设计、住宅风格样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居住形态演变是城市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反映;另一方面,居住形态演变也对城市形态结构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避免住宅的过度商品化和符号化导致社区生活的丧失和对居住本质的忽视,在规划设计中应减少空间隔离措施,提倡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居民混合居住,增强居民的社区感.  相似文献   
10.
曹海婴  杨海 《华中建筑》2007,25(10):125-129
微区位理论是城市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该文尝试引入微区位理论分析城市边缘居住区规划的社会、空间和生态条件,并以此为基础介绍在其指导下的南京尧化门179地块居住小区规划;强调区位观念,秉持开放、生态的原则才有可能创造有活力的城市边缘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