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29篇
建筑科学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绪言中国古代名瓷中最负盛名的黑釉瓷品种是建盏,即国际上通称的建天目。建窑所出的茶盏绝大多数为兔毫盏,油滴盏也不多见,而最稀少最珍贵的则是耀变天目盏。目前曜变天目在世界上的传世品已是凤毛麟角,为全球之宝,故自十九世纪以来不时有人仿制,但被公认为成功之作的极少。其原因一方面是掌握烧制曜变釉的工艺规律相当困难,另一方面,曜变天目釉的传世品及其外观亦颇难一见。因此,甚么样才算是曜变天目也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象受液相分离机理所控制的现代色釉,目前只有铁红釉一种。电镜下发现:第一次分相的孤立小滴中α-Fe_2O_3析晶于相界处,分泌出的贫Fe液相仍与连续相不混溶。 以铸铁屑和长石预先制成熔块,骨灰含量为20%的釉,具有多次液相分离并且呈现正、反两种结构。化学腐蚀和OM、SEM观察都表明:第一、二、三次分离的两液相相界之间都有包膜。其组成在定性上是富Fe、Si而贫Ca、P;在定量上各次分离的包膜则有差异。 以第二次分离的正结构为例,EPMA和EDXA定性和半定量的结果表明:孤立相富Si、Al、K,主要是铝硅酸盐玻璃;连续相富Fe、Ca、P、Mg,是硅磷酸盐玻璃。在同次分离的情况下,2价修饰子Ca、Mg、Fe与形成子P大部分集中于某一相中而不管其为孤立相或连续相。 强调研究新的工艺参数对分相的影响以及Ni、Co、Cu 等3d过渡元素在各相中的分配,对发展这类艺术色釉新产品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文献、实物和科学实验研究的结果,讨论了“帝黎同用、僧俗共享”的建盏瓷器.据已发现的一批入贡的建盏残片的研究结果可知:由于“供御油滴”的发现,证明建窑不止能生产油滴盏而且还有油滴盏的贡品,“建窑不能生产油滴”的论点不攻自破。发现了“供”字错刻成“(彳共)”字的千古杰作,证明入贡建盏是大量生产的。“龟背免毫”残片的发现说明僧家有可能专门“订货”。讨论了“异毫盏”与“曜变盏”的现实性渊缘.从实际考察结果辨明鹧鸪斑盏的赫然存在和它们之间的原则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铁红釉的液相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序言近年来,我国陶瓷界生产了一种深受国内外欢迎的铁红釉产品。这种釉在氧化气氛下烧成时呈现出所谓海参棕的深沉色彩,其上布有蚕豆大的橘红色斑块,整个器物具有珍奇、高贵和庄重的外观。图1.1。在还原气氛下,海参棕颜色变黑,在适当的烧成条件下橘红色花斑变化不大。因此,生产工艺比较容易控制,成品率高。在景德镇地区,几乎各个陶瓷厂都有制造,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已经系统地研究了这种釉的工艺制造规律并且进一步观察其显微结构[1][2]。这种釉在化学组成和配方上也略与国外的[3]相似。  相似文献   
6.
唐代花瓷的结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M、DTEM和化学分析法研究了唐代花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发现其乳光斑釉是比宋钧更早出现的分相釉。同属K_2O·NaO_2·CaO·MgO·Al_2O_3·SiO_2系统。花瓷是先施黑釉料后再施白釉料在1260~1300℃一次烧成。富CaO、K_2O白釉料的加入使黑釉料成分移向该系统的分相区。分离的孤立小滴粒度分布曲线范围很窄,峰值为800A。这些散射粒子是造成乳光现象的原因。乳光釉还发生了第二次分离现象。唐代花瓷胎的组成和结构与钧瓷胎接近,但所用原料较次。  相似文献   
7.
本文有关作者踏勘了浙江省瓯江流域各个古代窑址,在缙云、丽水两地发现了能散射蓝色的乳光釉残片。经光学显微术、分析电子显微术和化学分析,证实这种釉具有液相不混溶结构,它的连续相富CaO。孤立相富SiO2,孤立相小滴的粒度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直径在0.1-0.2μm的范围。缙云乳光釉中孤立小滴表面具有许多尺寸在100-200A的更微小的小珠。  相似文献   
8.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绪言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它的制品“建盏”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武夷山下的建阳县水吉公社在宋代所产的“建盏”又是当时  相似文献   
9.
唐、宋、元浙江婺州窑系分相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唐、宋、元婺州窑系瓷片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其中包括金华出土的元代鼓钉三足洗,它与南朝鲜新安沉船中所谓类钧瓷在外观上十分相似。重要的是所有唐、宋、元婺州窑瓷片的釉都可用光学显微术和高分辨电子显微术观察到其中的液——液相分离,约为200nm 的液相小滴分散在基质相中,而且部分具有连续结构和第二次分相,其小滴约为3~10nm。釉中极少釉泡和晶相,故其质量比其它分相釉高得多。这些发现使我们得知早在唐代婺州窑系某些窑口已能生产分相釉,而且一脉相承延续至宋、元。可见这种分相釉在婺州窑的存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自成一系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自汉至清各朝28个试样的铅釉、石灰釉、红釉的受热行为。测定了它们的软化点。证实釉下青花色料除了使周围的玻璃体着色外,更加择优地使该处的钙长石晶体染成深兰色。青花受热后钙长石回溶使兰色稍有扩散。冷却后钙长石在未溶色料周围再度聚集析晶,元大都出土的哥窑型釉中的钙长石柱状雏晶受热后极易回溶,要它重新析晶需要较长时间保温的特定工艺。青瓷釉因其物理化学本性决定了它难以产生乳浊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