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生态视野下的北京旧城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旧城最有价值的、最值得保护的部分是胡同+四合院+树木所构成的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文章提出必须改变视点、明确立场,将旧城保护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以恢复旧城生态系统为目标,对旧城肌理进行“局部保护、整体重建”。 相似文献
3.
中、德建筑教育的不完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了笔者参与的柏林工业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一次合作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比较分析了中、德双方在教学全过程中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异同,总结了国外建筑教育的优势和经验,并指出了国内建筑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期对国内建筑教育改革的思路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单纯就是力量评国家体育馆“鸟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鸟巢,人们通常会产生小巧、亲切、温暖的联想.一个能容纳9.1万观众、用钢量达4.2万吨、最大跨度达343m的庞然大物被称为"鸟巢",实在感觉反差太大.这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的体量、尺度令人震撼.截面边长1m左右的箱型钢梁交织在一起,从地面一直延续到屋顶,构成了建筑最外层的表皮,形态单纯而又抽象.钢梁的空隙中透露出看台温暖的红色,与冷峻的银灰色外层结构形成对比,使"鸟巢"沉稳中透着激情,尤其是夜晚的效果更加明显,整个"鸟巢"仿佛是一团外冷内热的火炭,极具表现力,令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5.
体验建筑: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柏林.最吸引建筑“追星族”前去”朝圣“的地方之一,就是位于克罗伊兹贝格地区林登大街14号(Lindensfrasse 14,Berlin-Kreuzberg),由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JewishMuseum)。尽管事先已有足够多的有关此建筑的文字和图片阅读——作为李伯斯金的代表作,这栋建筑早已成了建筑杂志的明星,但亲历此建筑还是给我留下了许多在图文阅读中无法体验到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7.
建筑的“中国性” 解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的现代性为背景,以建筑的"中国性"为核心议题,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解读其表象背后的内容和意义,指出中国馆的设计属于"中国式媚俗",中国馆建筑被意识形态"异化","中国性"不过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8.
9.
非常体验——解读张永和的空间装置、建筑与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以“体验”为线索和主题,在张永和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追求“非常规”体验:空间装置中的身体体验、建筑中的城市体验、城市中的自然体验。文章指出这种从“体验”出发又回到“体验”的非常个人化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方法,对于提高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原创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注重建筑设计教学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含有人文工程和技术工程两大方面的内容。从人文工程角度讲,它包括社会学、美学、历史比较等学科。从技术工程这方面讲,它要反映出最新的工程技术科学、材料科学等等。因此,建筑学既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又有一定的超前性。我们所培养的设计人才必须在这两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才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设计领域站稳脚跟,才能经得起各种实践的考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