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选取日本古典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桂离宫为研究案例,从形式解读人手,进行了空间构成和材料建构的分析.从总平面图到建筑细部等不同层面,以图解的方式,分类概括总结出其所具有的现代特质,并结合当代建筑的实例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传统和风建筑所蕴含的现代性和其对日本建筑和当代建筑文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双滑移取向([034],[117])Cu单晶循环饱和后的表面形貌,塑性分切应变幅(γpl)低于10~(-3)时,[034]晶体表面上要为主滑移系的驻留滑移带(PSBs)占据,次滑移只在边缘区域启动,其PSBs细窄(<1μm),体积百分数在1%以下.γpl>10~(-3)时,次滑移开始在试样的中部启动,同时,表面出现二种贯穿晶体的宏观形变带(DBI,DBII),滑移带在形变带内集中.[117]晶体在γpl=4.4×10~(-4)时,双滑移现象已十分明显.γpl>10~(-3)时,表面也形成与前者相似的形变带.DBI的惯习面与主滑移面平行([034]晶体)或接近([117]晶体),DBII的惯习面则与前者垂直,文章讨论了形变带形成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塑性分切应变幅(γpl)为10~(-4)─10~(-2)的范围,研究了双滑移取向([034],[117])和单滑移取向([125])Cu单晶的循环硬化及饱和行为.[034]晶体的初始循环硬化规律与[125]晶体的相似,在γpl小于10~(-3)的范围,硬化速率(θ_(0.2))较低,且不依赖于γpl;当γpl>10~(-3)时,硬化速率随γpl的增加快速上升.[117]晶体在10~(-4)<γpl<5×10~(-3)范围的初始硬化速率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晶体.二种双滑移取向晶体在快速硬化之后、均有明显的软化现象.[034]晶体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CSSC)有一平台区,饱和应力与单滑移晶体的相近,但平台区较短(上限为γpl~4.3×10~(-3)).[117]晶体的CSSC几乎不存在平台区,饱和应力是γpl的单调升函数,与多晶体的CSSC相似.上述循环形变行为与不同滑移系之间的位错反应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4.
张轶伟 《建筑师》2020,(2):120-127
本文有意识地把王维仁的学术活动和建筑实践置于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现代转型的历史框架中。通过早年求学执业经历的回溯、教学与研究的互动、个人建筑实践的评述三个层面来立体地呈现王维仁知行合一的研究视野和设计主张,以连贯的建筑设计史视角来审视其所内含的二重性。借助个人活动的微观聚焦与历史背景的铺垫,并横向对比大陆的建筑实践,从而反思高校建筑师群体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张轶伟 《山西建筑》2012,(31):19-21
从中日传统建筑的构成差异出发,将这种差异概括为围合与分隔,秩序与自由,内向与外向,装饰与内涵四部分,通过对这些构成差异的研究,便于把握中日两种建筑文化的不同的空间观与建筑观。  相似文献   
6.
张轶伟  曲菲 《建筑师》2021,(4):68-78
本文对包豪斯预备课程在美国建筑院校的教学史料进行梳理,以移植与转化两部分进行传播历程的概括.移植部分聚焦于阿尔伯斯和莫霍利-纳吉两位第一代包豪斯教师在艺术类设计基础教学的探索,通过教学档案和文献研究剖析了基于材料的包豪斯练习和抽象形式理论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影响;转化部分通过三种不同的教学主张来呈现以"基本设计"为代表的包豪斯教学法在美国建筑教育的传播谱系.本文揭示了包豪斯艺术与建筑学科交叉内在的潜力与矛盾,并以通识与专业教育的历史思辨为包豪斯教学遗产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溯了"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国建筑教育的两次引进。第一次是1940年代美国包豪斯教学对于圣约翰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基础课程的短暂影响。第二次是1980年代之后"三大构成"对于大陆建筑院校全面的冲击。两次相隔近四十年的教学变革组成了包豪斯抽象形式训练向建筑学转化的历史,也揭示了国内建筑基础教学从布扎传统向现代空间教育逐步转型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轶伟 《新建筑》2014,(1):96-99
从实地走访的实态研究入手,对当下中国蓬勃发展的集群设计中两例实施的个案——东莞松山湖新城科技园和东莞理工学院的完成现状进行记录和梳理,从空置和超速这两个主要层面进行设计、施工、使用三阶段的分析,力图理清该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并从不同维度论述这种大规模的建筑速生实验背后的症结,最后在历史的回溯中进行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11月20日下午,深圳大学建筑教育办学40周年庆祝系列活动——深大建筑学人马拉松论坛在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本原讲堂举行(图1、2)。本次活动发起人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张之杨、钟中、张健蘅、陈泽涛4位校友担任活动召集人,29位校友分享了他们的个人经历,还有近50位师生代表全程参与了6小时的学术沙龙。  相似文献   
10.
张轶伟  吴昕 《时代建筑》2023,(1):144-149
文章解读了墨泰建筑新近落成的广东惠阳沙田第二小学的设计,探讨了在复杂山地的现实环境中,如何以基于形态学的设计策略来应对场地和功能的限制,并转化为一种在地的空间体验。通过对设计过程、建成实态以及事务所其他作品的阐释,文章指出建筑形式的类比成为一种把抽象概念向现实语境中建筑实体进行转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