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亚地区至少发育9个大型草原石林,属花岗岩石林的一种,是东北亚早白垩世巨量伸展和第四系冰川、风化作用的共同产物,主要特点是发育密集的近水平节理。本文通过整理岩浆岩专题填图和构造研究发现,这些石林的主体是早白垩世东北亚地区巨量伸展过程中形成众多的不对称花岗岩穹隆或同减薄岩体,岩体边部发育韧性剪切带,核部发布近水平岩浆流动面理,伸展和岩浆多期侵位导致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浆热液大量上涌,岩体抬升至地表,沿岩浆面理发育密集的近水平节理和部分垂直节理,后期沿这些构造面理发生的物理风化和化学作用(包括风蚀、冰川以及盐风化等)造就了千奇百怪的形态。草原石林是花岗岩地貌中的“另类”,不仅具有指示东北亚地区花岗岩形成时代(早白垩世)的特点,也是寻找晚中生代中国北方大规模成矿的良好标志体,而且风化形成的千姿百态的景色极具观赏价值,可以作为整个蒙古草原地区和大兴安岭南段地区特色的地学科普和生态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
梅河盆地位于敦化—密山断裂带内,为中国东北地区古近系重要的断陷聚煤盆地,含煤层位主要为古近系梅河组下含煤段和上含煤段。通过野外踏勘、岩心和显微镜观察,识别出梅河盆地下含煤段和上含煤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并进一步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浅湖及湖沼亚相,其中煤层主要聚集于扇三角洲平原以及湖沼环境中。在野外露头剖面、测井曲线、岩心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梅河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梅河组下含煤段至上含煤段共发育3个三级层序,其中下含煤段发育在层序I中,上含煤段则在层序III中,每个三级层序均发育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通过对研究区134口钻孔层序内沉积相统计分析,发现不同体系域中沉积相和煤层分布特征不同,湖沼聚煤环境主要发育在层序I中TST和HST中,而扇三角洲平原聚煤环境主要发育于层序I中LST和层序III中,在TST和HST中湖沼环境沉积的煤层厚度大、连续稳定,为梅河盆地经济可采煤层,在层序I的LST中和层序III中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的煤多数薄且不连续,不具备经济可采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水力压裂模型,通过模拟压裂过程,得到裂缝宽度与缝高方向路径关系曲线。为研究实际水力裂缝扩展过程中储层内地应力差异、施工排量和压裂顺序等因素对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本文采用控制变量法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索氏抽提、气体吸附、核磁共振(含离心)等实验手段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展开研究,以明确泥页岩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构造缝和层理缝等储集空间。以50 nm和2 μm为界,不同岩相页岩的核磁共振孔径分布曲线均具明显的三段式特征。孔径小于50 nm的孔体积主要由方解石溶蚀孔提供,孔径介于50 nm~2 μm的孔体积由粒间孔提供,孔径>2 μm孔缝的孔体积由层理缝和构造缝提供。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矿物组成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动性。页岩油可动性差,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仅为21.50%,可动油主要赋存在大孔隙(孔径>50 nm)中,小孔隙(孔径<50 nm)中以束缚油为主,页岩油的临界流动孔径约为50 nm。大孔隙不仅可以提供页岩油储集空间,也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小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差的连通性,不利于页岩油流动。矿物组构宏观上影响了页岩油的可动性,方解石含量增加可以提高页岩的脆性,利于裂缝的形成,对页岩油渗流具有积极意义;黏土矿物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堵塞孔喉,不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层理构造不仅利于层理缝等储集空间的发育,也改善了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  相似文献   
5.
莫霍面(Moho),又称莫霍洛维奇面,是划分全球圈层结构的重要界面,也是离人类生存环境最近的地球分界面,科学界对它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测与研究。那么神秘的莫霍面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它的存在跟人类的生活又有多大联系,近百年来地球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人类对莫霍面探索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因此,本文简要介绍莫霍面的发现、特征、研究意义以及目前人类的探索程度等方面的新进展,旨在为普通大众认识莫霍面和地球演化奥秘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主要由巴尔喀什成矿带、西准噶尔成矿带和东准噶尔成矿带组成,是中亚成矿域西部重要的晚古生代成矿带。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产出有大量著名的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科翁腊德、阿克斗卡、博尔雷和包古图)、大型矽卡岩型铜矿床(萨亚克)、大型稀有金属矿床(东科翁腊德、扎涅特和阿克沙套)和大型造山带型金矿床(哈图)等。锆石U-Pb测年,辉钼矿Re-Os测年,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和钾长石40Ar/39Ar热年代学,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U-Th)/He测年和热历史模拟,限定了金属矿床从深部形成到地表剥露的全过程热演化历史。热年代学研究揭示该地区晚古生代与岛弧/大陆弧有关的深成岩浆侵入活动和同时代的金属成矿作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中温区域冷却历史以及中生代以来金属矿床的剥露作用。综合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该地区经历了从晚石炭世大洋板块的俯冲到早二叠世陆内伸展作用的构造环境转换;在此构造转换时期,发生了金属铜、钼、稀有金属和金成矿作用的大爆发,可称之为中亚成矿域西部“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矽卡岩型铜矿、斑岩型铜(钼)矿、云英岩 石英脉型钼钨矿和造山带(石英脉)型金矿构成了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完整的区域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索氏抽提、气体吸附、核磁共振(含离心)等实验手段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展开研究,以明确泥页岩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构造缝和层理缝等储集空间。以50 nm和2 μm为界,不同岩相页岩的核磁共振孔径分布曲线均具明显的三段式特征。孔径小于50 nm的孔体积主要由方解石溶蚀孔提供,孔径介于50 nm~2 μm的孔体积由粒间孔提供,孔径>2 μm孔缝的孔体积由层理缝和构造缝提供。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矿物组成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动性。页岩油可动性差,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仅为21.50%,可动油主要赋存在大孔隙(孔径>50 nm)中,小孔隙(孔径<50 nm)中以束缚油为主,页岩油的临界流动孔径约为50 nm。大孔隙不仅可以提供页岩油储集空间,也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小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差的连通性,不利于页岩油流动。矿物组构宏观上影响了页岩油的可动性,方解石含量增加可以提高页岩的脆性,利于裂缝的形成,对页岩油渗流具有积极意义;黏土矿物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堵塞孔喉,不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层理构造不仅利于层理缝等储集空间的发育,也改善了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长电极直流电法监测滑坡灾害演变的可行性,采用非结构多重网格有限元方法模拟滑坡灾害孕育过程中长电极源和点电源两种模式的电位变化分布特征,在激发相同电压和电流的条件下,长电极源能够将更多电流传至滑坡薄弱面及其深部地层,具有较大的电势和显著的异常特征。此外,随着滑坡带薄弱面电阻率降低,长电极源使沿地表和垂直测线的电位势能增加,而点电源使沿地表和垂直测线的电位势能减小,点电源在地面观测条件下对滑坡低阻深度信息有较明显的异常反映,长电极源在垂直测线观测条件下对滑坡低阻深度信息有较明显的异常反映,有利于推断低阻薄弱带的空间位置。综合长电极源和点电源两种观测方法,能够对滑坡孕育过程及薄弱面位置进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岩石圈变形特征和动力学过程显著不同于以正向碰撞为主要形式的青藏高原本体。其变形样式在地壳浅部以侧向滑移为主,并伴随一系列尚待揭示的深部过程。毫无疑问,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岩石圈结构探测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深部动力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揭示与侧向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相伴生的成矿带的岩石圈三维结构和深部动力学背景,对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的完整性至为关键。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壳幔结构探测研究成果和基本认识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重点介绍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深部结构地震学探测研究近十几年的新进展、新认识,主要涉及壳幔结构的天然地震成像、人工源地震探测剖面和深部动力学等研究方向,供对青藏高原地学研究感兴趣的地质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于目前重力勘探中较先进的地面移动式高精度重力测量仪器CG-5型重力仪的性能校验以及野外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仪器故障问题,作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通过实际工作的经验积累和对仪器的了解,可更好地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保障数据采集的质量,提高重力异常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