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建筑科学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闫金强 《城市住宅》2021,28(6):28-31
晋阳古城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大型城市遗址,曾被列为"唐北都",然因史料欠缺考古困难,对其地形特点及形态演变等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在运用GIS系统对现状地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考古成果,通过历史地图、航拍影像,结合地质研究、文献记录等多方面资料,基于汾河河道变迁,推导晋阳古城的历史地形特点、形态构成及演变,探讨晋阳古城与汾河的关系变化,以推进历史环境要素的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留存后世的三件古建精品。应州塔,即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精品,而且把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艺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结构精巧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即辽代中兴的道宗初年,于金明昌六年增修(公元1195年),明成化七年重妆(公元1471年)。因其“奉敕建造”,故而“规模宏敞,八面玲珑,远眺百余里,称宇内浮屠第一。”木塔平面八角型,高九层,其中有四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有五层;再加最下层的重檐,共有六层檐。塔高67.3米,底层直径30.27米。…  相似文献   
4.
王雅芬 《城市住宅》2021,28(6):16-19
从城墙类土遗址展示和保护研究入手,以大河村遗址城墙的展示设计为例,分析遗址本体信息、展示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展示策略与方法,并与其他类型遗址展示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城墙类土遗址的展示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徐新云 《城市住宅》2021,28(6):32-35
羊楼洞古镇同时具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称号,在对其进行多维度价值认知研究基础上,进行价值载体要素的功能与物质统一的整合分析,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对羊楼洞古镇的形成基础、演变过程、发展动力、活力保持4个方面的保护需求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唐薇 《城市住宅》2021,28(6):7-11
由于大遗址具有规模宏大的基本特征,在我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常出现发展破坏保护、保护限制发展等问题,实现保护与发展平衡是近年来专业领域关注的焦点.研究以周原考古遗址公园为例,探索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中的阐释与展示策略,与地区发展相协同的技术方法,以供相关研究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徽州古村落——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俊  蔡超 《小城镇建设》2006,(10):90-94
徽学,是与敦煌学和藏学并驾齐驱的三大显学之一,它是对徽州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概括,它包含了历史上徽州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徽派朴学、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剧等等,所有这些又可以统称为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只是徽州文化中的一个子集,但它却凝聚了徽州文化的精华。它源于生活,村溪、天井、小巷、池塘、桥头构成了最质朴的生活空间;它高于生活,宗祠、书院、牌坊、庭院反映了徽州人共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它的外部特征,如层层跌落的马头墙、窄而高的巷道、幽而深的天井…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内陆交通水道。明初由于海上倭寇猖獗,明廷被迫放弃元朝海运为主、漕运为辅的方针。尤其是永乐以后,两京并置,大运河当时已成为明廷惟一可依赖的南北水路交通命脉。而依附于这条交通动脉的驿递系统——作为“通往来,重使臣,崇王命”的统治工具——也因大运河的重大意义而具有更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军事营寨城的规划模式是古罗马殖民扩张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城市规划模式,本文以阿奥斯达(Aosta)、诺伊斯(Novaestium)和提姆加德(Timqad)为例,分析和探讨古罗马营寨城基本模式的规划要素。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然而不少地方的城镇建设同时也步入误区。如许多城镇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扩大城区规模,追求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欧式小区以及盲目摒弃传统建筑而大规模拆迁改造旧城等,使城镇失去了原有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具有亲和力的空间尺度,传统建筑被毁,城镇风貌尽失。因此,有必要认真学习研究地方传统文化遗产,吸收其精华建设今日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