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81篇
矿业工程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献殿是庙宇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庙宇内献享空间的形成与变化有重要影响,但在学界缺乏对献殿系统的研究。该文以山西庙宇建筑中献殿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庙宇建筑中献殿这一特殊单体建筑的发展规律,分析了献殿在庙宇建筑中的空间布局规律以及对庙宇空间形态的影响,同时对理解传统祭祀建筑的演变过程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硅粉对轻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重点探讨硅粉对轻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干缩性能、抗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中掺加硅粉,可大幅度提高其抗渗透性能,增强混凝土的抗冻融能力,但随着硅粉掺量增大,混凝土的收缩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宗教文化景观是对宗教文化的完美诠释,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以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佛教活动轨迹,从自然环境要素、建筑行为要素以及精神文化要素来研究其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和价值。最后,针对目前城镇化发展和景区建设情况对佛教文化景观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孝义市西部的下堡河流域沿线留有众多“楼院式”建筑遗存,是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类型。其中“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官窑村和昔颉堡村的4处“楼院式”建筑遗存则是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价值特色。文章从聚落演进过程中的内在关联逻辑出发,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处“楼院式”建筑遗存的空间营造特色进行解读。旨在为“楼院式”建筑遗存的保护利用研究奠定相关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山西省阳泉市,广袤的太行山区分布着众多保存完好、极具研究价值的传统聚落,承载着独特鲜明的建筑文化,平定宋家庄就是典型一例。通过对其区位特征和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对其聚落形态特征与民居形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聚落形态特征包括:选址择水而居,负阴抱阳;布局沿古河道条状分布,呈“丫”字形;“枝蔓式”街巷组织,主次有序。在民居形态特征方面,建筑形制以砖石锢窑为主,院落多为两进或三进的四合院,横向并置或纵向串联,呈现山地窄院形制,艺术形态表现丰富。宋家庄村的聚落与民居形态均体现出与当地环境的完美融合,是对人文历史的绝佳诠释,为我国传统聚落体系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不断外溢,位于城市边缘区的村落与城市的联系愈加密切,村民在审美意识和生活习惯上都更倾向于城市化,加上村民对村落所承载的时空记忆和文脉价值认识不够,致使很多城市边缘区的古村落正发生着非传统性嬗变,其特征不再鲜明。以文侯古邑为例,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及查阅文献,研究城市化对特定地缘村落时空演变的影响,主要从聚落空间形态、街巷组织、节点空间三个方面的演变进行探究。同时,为同处在城市化边缘的村落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8.
“窑房同构”的营造方式,包括“窑 上建窑”“窑上建房”“窑前建房”“窑顶檐 厦”“无梁结构”和“窑脸仿木”六种营造做 法,是晋系古建筑典型的技术方式,在山西各 地均有发现。其中,“窑上建房”的技术现象 非常普遍,广泛应用于楼阁、殿堂和民居建 筑中。“窑上建房”技术历史悠久,是晋系古 建筑典型的地方做法之一,坚固经济,因境而 成,空间布局灵活,适应平地、山地等复杂多 样的自然地理环境,蕴含深厚的人居智慧。 明初创造的硬山顶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山西 古建筑中。硬山顶采用墙体承重的砖木混合 结构体系,其山墙可与筒拱的边墙上下对齐, 而不做任何收分,为窑上建房创造了条件,促 进了窑房同构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组线性回归模型来确定影响公园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公园使用特征有较大差异;空间上,城市建成环境较完善地区的城市公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区位对公园使用的影响最大,而公园周边的交通设施并不会对公园使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优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