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5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99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274篇
化学工业   2269篇
金属工艺   32篇
机械仪表   74篇
建筑科学   134篇
矿业工程   40篇
能源动力   36篇
轻工业   655篇
水利工程   63篇
石油天然气   507篇
武器工业   9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593篇
冶金工业   27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和聚乳酸(PLA)进行共混,然后添加竹粉、木质素和秸秆粉,利用混合熔融造粒、挤出吹膜工艺制备了PBAT/PLA/生物质粉(BP)(质量比74.26/4.95/19.80)复合垃圾袋,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SEM)、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测试(XRD)、热重分析仪(TG)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垃圾袋的微观形貌、组成、耐热性能、拉伸性能及抗漏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对其实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3种BP在PBAT/PLA基体中分散性较好,对薄膜结构和热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添加竹粉和木质素材料的垃圾袋相比于添加秸秆粉的垃圾袋有明显的强度优势,强度提高了40 %以上。本研究对于降低PBAT/PLA垃圾袋的生产成本、促进生物降解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辉  郭旭  樊江平 《粘接》2022,49(1):61-64
为解决生物降解材料使用过程中容易被腐蚀、使用寿命短等问题,研究以生物降解基Zntrs复合材料为例,通过抗菌剂的添加,与高分子材料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熔融共混加工,制备了生物可降解材料,实践证实其能够对大肠杆菌产生良好的抑制,抗菌作用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沙湾凹陷周缘天然气混源现象普遍,前期缺少对地区的整体研究,制约了研究区天然气成藏研究。为此,系统开展了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烃源岩热模拟技术,明确研究区中、浅层天然气的成因。研究显示,沙湾凹陷周缘中、浅层天然气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分布在0.73~1.00,δ13C1值分布在-56.0 ‰~-31.5 ‰,反映研究区成熟与高-过成熟天然气共存;δ13C2值分布在-30.4 ‰~-22.8 ‰,反映研究区煤型气、油型气和混合型气均有分布。结合烃源岩热解气碳同位素特征,认为研究区天然气具有4种成因类型:Ⅰ类天然气来源于佳木河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红车断裂带中段白垩系,具有极重的δ13C2值,大于-25.5 ‰,C7轻烃中甲基环己烷含量大于50 %;Ⅱ类天然气分布少,主要为原油降解次生生物气,具有异常偏负δ13C1值和极高的干燥系数;Ⅲ类天然气来源于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小拐地区及红车断裂带南段侏罗系,δ13C2值分布在-27.9 ‰~-26.4 ‰,具有混合型烃源岩特征;Ⅳ类天然气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与风城组烃源岩混源,主要分布在红车断裂带南段、北段及金龙地区,以下乌尔禾组来源为主的天然气δ13C2值大于-29 ‰,以风城组来源为主的天然气δ13C2值小于-29 ‰。  相似文献   
4.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聚合物发泡材料研究团队是以王向东教授为负责人,由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多名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团队长期从事聚合物发泡材料的研究开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聚烯烃(PS、PP等)、聚酯(PET、PBT等)、聚酰胺(PA6、PA66等)、特种工程塑料(PES、PEI等)、生物降解聚合物(PLA、PBS等)发泡材料、聚氨酯(PU、TPU)发泡材料以及超临界流体辅助聚合物成型加工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毕昕媛  姚建民 《中国塑料》2021,35(10):21-25
为了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选用大分子聚碳酸亚丙酯(PPC)和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两种生物降解材料以及强力渗水助剂为原料制备PPC生物降解渗水地膜,采用多次吹膜测试法对地膜的配方和工艺方案进行了优选,并通过万能拉力测试机、紫外老化试验箱等对地膜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按照优选方案A9A2的配方和工艺,结合渗水地膜加工工艺,可以成功制备厚度为(0.007±0.002) mm的薄型PPC生物降解渗水地膜;以A9A2为基础并进行优化处理后的工艺技术试制的6个产品的力学性能均能够达到GB/T 35795—2017标准要求;0.007 mm PPC生物降解渗水地膜60 d后开始出现横纵向裂口,180 d后降解率为77.06 %,365 d后降解率为95.72 %。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目前典型生物降解材料在水环境中降解性能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聚乳酸(PLA)高分子材料(PLA、PLA共聚物、PLA复合材料等)、聚羟基烷酸酯(PHA)、聚己内酯(PCL)、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AT)和CO2共聚物等在不同水环境中的降解性能;最后总结了生物降解材料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具有超疏水⁃超亲油和可生物降解特性的新型聚乳酸(PLA)油水分离材料,并对比分析了纯PLA和PLA基油水分离材料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得出利用PLA作为主原料或基体材料制备油水分离薄膜,不仅可以达到理想的油水分离效果,并且经过后处理后还可以多次循环使用,是目前理想的油水分离材料之一。最后,对PLA在油水分离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以焦炭为填料的吸附柱在不同吸附量和氧环境下对磷去除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对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以揭示进水浓度、供氧方式和供氧量对吸附-生物耦合技术气化除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进水P质量浓度为25 mg/L时,吸附柱对P的去除效果最好,单日生物降解量、脂磷生物量、脱氢酶活性和比生物活性分别为5.85 mg/d、73.76 nmol/g、4.64μgTF/(g·h)和0.063μgTF/(nmolP·h),进水P浓度过大会导致焦炭上的生物膜过厚,生物活性降低。前半程供气,后半程供气和全程供气时对P的去除率分别为60.44%、65.78%和63.65%。供气速率分别为10、100、300 mL/min和不供气时对P的去除率分别为40.98%、43.98%、39.80%和31.92%。少量供气能提高系统对磷的去除效率,不供气或供气量过大会对部分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对比各个吸附柱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现,有多种微生物被证实具有代谢有机物和脱氮除磷的作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较大的优势菌门有Proteobacteria(7.04%~70.33%)、Firmicutes(0.91%~47.13%)、A...  相似文献   
9.
“次生生物气”是指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后生成的天然气,由于其成分几乎全部为甲烷,因此又称为“次生生物甲烷”。以准噶尔盆地陆梁油气田为例,基于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结合伴生原油的轻烃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了次生生物甲烷和生物降解作用的判识方法。研究表明:当热成因天然气与次生生物甲烷混合时,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变轻,天然气组分变干。同时,此类天然气通常与埋深(地温)和生物降解油藏密切相关。通过原油的轻烃化合物特征可以有效判别油藏是否遭受生物降解。次生生物甲烷的生成常常还伴随着原生热成因气中重烃气组分的选择性降解,造成天然气干燥系数变大,重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富集13C,甚至发生倒转。目前使用的各类天然气成因判识图版只适用于原生热成因气,使用时必须充分考虑是否存在各类次生改造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煤矿回风巷土壤中分离出1株TypeⅠ型Methylomarinum属甲烷氧化菌,利用微生物降解颗粒煤吸附甲烷实验装置,研究了该菌在高瓦斯压力、低氧含量静态环境中甲烷降解率随降解时间增加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温度变化对其甲烷降解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烷降解率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为前期快速增大而后缓慢增大,最终趋于一定值,并满足关系式y=ax2+bx+c;不同氧气浓度环境下由于甲烷氧化菌代谢机制的不同,甲烷降解率呈现较大差异;在温度15~40℃内,甲烷降解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而后迅速减小,符合关系式y=ax3+bx2+cx+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