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2.
3.
提出在北京三山五园片区,借鉴经济特区实施经验,保护三山五园文化遗产资源,重组区内自然生态资源、完善文化产业链、实行优惠文化政策,最终构建复合型“文化特区”,为城市特色功能区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等皇家园林以及联系它们的外围缓冲地带。除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之外,这一地区还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对改善北京市整体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大量的商业活动和建设活动使景观三山五园地区的景观发生了改变,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直接影响了这一区域景观的整体性,成为区域生态格局的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障碍。本文通过对这一区域2003年,2007年、2011年、2015年4个时段景观变迁和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揭示出“三山五园”地区内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布和内部水平差异,为三山五园地区的整体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治镜阁是乾隆盛期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中的一重要景点建筑,后荒废,在晚清曾有重修的设想,未果,目前仅存遗址.该文通过对整个复原研究过程的回顾,强调了在遗址和原始文献档案不足的情况下,治镜阁相关样式雷图档所发挥的突破性作用,说明了图档收集、整理、考证工作的难度,以及对传世的两万件样式雷图档进行整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7.
旨在概述在新时期人居环境相关学科发展融合的形势下,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致力于建立宽口径的、强调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专业高度交融的研究生课程实践探索。具体内容包含3个层面:首先回溯了"城市-风景-遗产"一体的研究视野的历史文化渊源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聚落营造实践的影响;随后对其在城市研究、遗产保护、风景园林3个学科领域中的实践价值进行了剖析;最后对这一研究视野在以"北京三山五园景观格局重塑"为题的教学实践探索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本文的论述,期望对拓展风景园林研究与教学的范畴、更紧密的加强相关学科交融的实践方面,均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位于北京“三山五园”地区东部的海淀皇家园林群兴起于清康熙、鼎盛于乾嘉、衰亡于道咸,具有规模庞大、造园技艺高超、水网密布、古今巨变等特点。从区域风景规划的视角利用图档与文献全面复原了该区域在道咸时期的水–园–田–村–营–路体系,考证其演变历程,统计建设规模并分析其整体的布局理法。研究表明:畅春、圆明二园及马厂连缀成为庞大的皇家禁区并占据主体;宅园与赐园因分列海淀台地上下而形成水旱园差异;园外稻田区在绿化造景和寺庙点缀下彰显皇家特色。最终得出园林、水系、稻田与村民之间在风景与社会上具有紧密关联的结论,并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拓展范围、修复关键水系、发展文化公园及构建遗址公园群的4点方略。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首次提出需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为推进研究和保护"五园"之中唯一园址不存的畅春园,通过综合研究多件清宫历史图档、近现代航拍测绘影像及考古报告等资料的空间关系,复原畅春园及附属的西花园在乾隆和道光2个时期的平面布局,并初步确定其在海淀区的具体区位,以及位于三山五园地区保护红线之内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对两园的功能和景观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表明畅春园是一座跨越明清两代、艺术水平较高的大型人工山水园,对清代皇家园林的营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