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2.
西安交通大学康桥苑食堂使用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西安交通大学康桥苑食堂为例,从分析使用者行为入手,建立使用者行为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对其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进行用后评价,以期对高校大型食堂建筑设计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日本长崎和平纪念馆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栗生明设计的长崎和平纪念馆进行分析,对建筑设计的动态时空观念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对使用者行为心理概念进行建筑实体化的空间塑造手法。作者希望从建筑与使用者行为间的关系出发,对建筑设计的含义进行再发现。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研究,从空间组成方式入手,研究不同使用者对不同空间类型的需求。使用者的活动类型主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大类,空间组成则以空间封闭程度、景观要素为切入点,对不同的活动空间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当活动转化方向,从竞技型动态活动到休闲型动态活动,到锻炼型动态活动,到社交型静态活动,到非社交型静态活动时,空间封闭度逐渐增加。使用者人数以及类型较多的空间往往有以下特质:1)有焦点;2)收拢型的空间形态;3)有一定的开阔度;4)有一定的遮荫。景观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了解空间组成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景观设计者对空间配置的进一步改善,运用各种景观要素营造出更多适宜不同使用者的多功能空间。这方面的研究可运用于景观设计中,成为景观设计者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6.
我们面对一个设计任务的时候,其实是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一系列的限制。创造性解答另一方面就是适应性。景观设计的适应性则体现在:具有明确目标,适应项目整体目标,适应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和新的生活方式。现代景观设计最为关注的是"可用的"环境。景观是设计承载人活动的空间界面:坐的界面,行走的界面,依靠的界面,聚集的界面,树荫与花卉的界面。设计定义应该关注人们每天实际使用的具体情况再现与使用方式的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京展览馆南广场的调查分析研究为例,试图利用阿摩斯·拉普卜特的研究方法,即非言语表达方法应用于建成环境的研究,分析处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问题。具体则通过观察,记录,分析,逼近人们在广场上的行为,从而指导进一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使用者行为的视角对中学校园建筑设计展开思考,分析当下中学校园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使用者行为的中学校园建筑的设计原则,继而探讨使用者行为视角下的中学校园建筑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