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绿道步行友好性评价丰富了绿道的研究内容,评价结果可为绿道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在梳理步行友好的绿道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评价了各段绿道的步行友好程度。结果表明:环紫金山绿道整体步行友好程度虽然较高,但各区段之间差异较大。另外,在绿道建设质量较高的前提下,步行爱好者更关注绿道的可达性、线路的安全性、清晰的标识系统、舒适宜人的服务设施以及绿道沿线高质量的视觉景观等几方面,而对绿道本身功能性要素并不是太在意。因此,规划建设城市休闲绿道时,在满足步行功能的前提下,应将行人的步行感受放在首位,而不是过度注重绿道本身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进程加快,校园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先后出现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大学校园。大尺度的校园空间虽有利于教育设施的建设与校园整体形象的塑造,却也使得校园交通问题十分突出。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扩大的活动区域增加了校园交通压力、给师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大尺度的校园也对交通规划、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以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分析高校学生校内日常交通行为特点、挖掘高校学生校内日常出行中所存在的种种交通问题,试图找出其中交通"症结"所在,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大型校园交通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如何通过街道规划设计,营建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视角,抽取了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中与“如何规划设计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编制的逻辑将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重组。针对中国通过改善街道步行环境建设高品质城市的诉求以及相关导则中缺少对使用者需求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以及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整理街道空间发展历程、国内小街密网街道设计早期实践与研究概况,阐述关于小街密网理念下,高品质一体化设计的街道空间的必要性.以琶洲西区城市设计项目的2个街道空间的阶段设计管控进展为例,简述在琶洲西区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下,探索突破行业壁垒、模糊红线概念的多专业、全要素、高品质街道空间设计管控经验. 相似文献
5.
从多学科视角解析宜步行街区的建成环境特征,认为其营建不能局限于专项的步行系统本身,而是需要整体考虑与步行活动密切相关的城市设计内容.通过对瑞典三个滨水住区展开案例研究,从便捷可达的路网肌理、绿色导向的多元交通、功能复合的土地使用、水绿交融的公共空间与慢行友好的街区建筑等方面探讨步行友好街区的形态特征及设计策略,以便更全面地认识宜步行街区的建设模式与内容,促进其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梳理了步行友好相关的研究
文献,其中针对街道空间微观形态的研究方
面,通行的“定形—定性”或者简单“以量化
定性质”的研究方法对于形态设计的指引力
都相对较弱。“定形—定量—定性”三定结
构分析技术则指出研究的新方法。基于此,
本文在米兰选取了5条步行友好的街道,从
人的行为心理出发,采用“形态分析—数据
测算—性质评判”三向关联的结构分析技
术,分析形态特征,发现其形态设计的机
制。最后,从街道的通行空间、停靠空间、街
道界面和空间组织四个方面讨论总结指引步
行友好的街道空间形态设计模型,以为设计
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立足于步行友好性视角,选取武汉市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作为研究案例,从中观层面探讨了影响居住区步行友好性的三个关键因素:道路连通性、公共设施易达性、土地混合利用程度。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居住区步行友好性在历时性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相关规范的反思,提出了我国城市居住区步行友好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9.
10.
西方学者推崇新城市主义并多对封闭式社区多持负面态度。鉴于在我国近年来许多城市建设中采用了与西方观点相悖的发展模式,此文从二者的空间与社会角度出发,运用原理及实例,对两种城市规划模式的特性加以分析,探讨了使用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