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北京逐渐从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建设转向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文章以团队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认为它是由居民的主动行为和非正规活动而创造,并成为城市活力的源泉。接着,文章指出社区营造是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主要方式,而基于社区营造的设计介入则成为了设计师、城市管理者和居民沟通的平台,并提出了基于社区文化的引导参与、平衡利益和诉求的协作改造和共同参与下的功能嫁接设计介入途径,然后讨论了设计介入的过程性特征和相关平台的构建设想,从而可能对类似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以新加坡高层公共住宅为例,文章聚焦物质空间设计层面,从综合规划、邻里共用空间、公众参与、居家养老、生态设计等方面探讨其宜居理念,创意性的社区营造是新加坡高层公共住宅实现宜居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建筑学介入乡村社区营造现实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指出当下中国的建筑学正在因此而获得一种真实的反省和自我改良,同时也从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3个层面对这种改良进行了相关解析. 相似文献
6.
7.
针对云南许多古镇呈现出的全民开店的风气、原住民的流失、游客旅游关注点的异变、"宾主"互动缺乏四个方面的现象,以及古镇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一些问题,该文从古镇风貌的传承,古镇的更新改造方法两方面对古镇保护开发的应走之路做一些具体的思考分析,其中在古镇的风貌形态问题上着重谈了"优雅"的问题,而在古镇的改造方法问题上,主要探索了"社区营造"与"前台、后台"理论与古镇保护开发的联系,并在最后讨论了古镇保护与开发产生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福建省开展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的契机,本文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入手,通过总结与分析福州示范社区——军门社区在公共空间塑造、公共景观改造、公共事务管理、公众互动参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寻求宜居建设与社区营造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寻通过营造外在环境促进内在社区感唤回与提高的途径,以期为其它社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建筑总是代表了一种宏大叙事,应该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地标性的东西。因此,说起我们的宝岛台湾,除了101大厦,好像很难再有什么典型的建筑能进入脑海。随着两岸旅游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去到台湾,走在台湾的大城小镇,一般的感觉是房子不高也不算太新,但却带着一种亲切的感觉,不经意间走进有着商店的小巷,空间虽是老的,但却透出些新意,随手从路边食摊取了小吃,摊主会和你娓娓道来一段故事,这些,我们依稀也经历过,只是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已经久违了。 相似文献
10.
立足“参与”的视点,对比台湾“社区总体营造”和中国大陆地区“新农村建设”等社区更新活动中,建筑师功能、角色、参与度等异同,来探究建筑师职业新定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