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4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437篇
电工技术   7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68篇
化学工业   2833篇
金属工艺   208篇
机械仪表   233篇
建筑科学   251篇
矿业工程   125篇
能源动力   365篇
轻工业   171篇
水利工程   32篇
石油天然气   8468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57篇
一般工业技术   449篇
冶金工业   114篇
原子能技术   13篇
自动化技术   1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790篇
  2013年   798篇
  2012年   803篇
  2011年   768篇
  2010年   635篇
  2009年   754篇
  2008年   790篇
  2007年   598篇
  2006年   632篇
  2005年   722篇
  2004年   701篇
  2003年   547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381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368篇
  1998年   358篇
  1997年   303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316篇
  1994年   278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206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家对VOCs的管控升级,陆地原油终端装车过程挥发的油气VOCs必须进行收集治理达标后才能排放。通过对装车油气压缩后直接进火炬系统焚烧和增加冷凝吸附处理装置处理后进火炬系统焚烧2种方案进行分析,都存在入口氧含量超标,油气浓度超过爆炸下限10%的问题,出于保护火炬系统安全的考虑,装车过程收集的油气VOCs不建议通往火炬进行焚烧处理,推荐采用低温柴油/冷凝+吸附+催化氧化的组合工艺实现装车油气的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南海高凝原油油田的经济开发,进行了无人平台工艺方案设计与研究,简化了平台工艺流程。针对油田高凝原油的特点,研究了无人平台的远程操作与远程置换。对无人平台公用系统设置进行了比选研究分析。在海上油气生产平台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本文的研究对今后海上无人井口平台的设计可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赵靖舟  孟选刚  韩载华 《石油学报》2021,41(12):1513-1526
延安以东和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曾被认为位处三叠纪延长组7段(长7段)沉积期古湖盆的"边缘",一些学者认为该区延长组烃源岩不发育,因而其油藏原油系湖盆中心生成的原油经长距离侧向运移而来;但也有研究认为,包括盆地边缘在内的整个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均为近源成藏。为明确盆地东部地区延长组原油来源,对三叠纪湖盆"东缘"七里村油田的主力油层延长组6段(长6段)原油开展了原油地球化学和油源对比研究。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高饱芳比、低非烃和低沥青质的特征,正构烷烃呈前高单峰型,主峰碳为C19,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长6段原油为同源成熟原油,生油母质以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混有陆源高等植物,母源沉积环境为偏还原性的淡水湖泊。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与本地区长7段黑色泥页岩和暗色泥岩2种烃源岩均具有明显亲缘关系,而与志丹、富县等湖盆中心地区的长7段烃源岩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分析认为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并非湖盆中心长7段优质烃源岩所生油气经长距离运移而来,而主要为原位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经垂向运移和短距离侧向运移在长6段等储层中聚集成藏,属于近源成藏。  相似文献   
4.
姚泳  李娜 《广州化工》2022,50(5):134-137
化工容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化工容器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本文选择一座十万方原油储罐容器,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其因腐蚀而发生的事故进行评价分析,绘制出事故树结构图,得到事故树的最小割集,采取近似法算出其结构重要度,最后利用这些分析数据结合实践工作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晶 《油田化学》2020,37(3):499-503
为分析天然气对原油脱水效果的影响机理,通过原油天然气混合装置,向渤海某油田现场已加注水溶性破乳剂的1级分离器入口、2级分离器入口、电脱水器入口原油通入天然气,研究了气体流量、通气时间对乳化原油中水滴粒径的影响,考察了气体流量对原油脱水量的影响,并在油田现场开展在用有机硅消泡剂的加注试验,分析了消泡剂对原油脱水效果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随天然气流量增加,1级分离器入口乳化原油水滴粒径和静态脱水速度的变化较小;2级分离器入口及电脱水器入口乳化原油水滴粒径增加、静态脱水速度加快,当天然气流量为3 L/min时,乳化原油水滴粒径平衡值减小、静态脱水速度降低。在2级分离器入口及电脱水器入口加注消泡剂,脱水与脱气效果随着消泡剂加注浓度的升高而改善。消泡剂促进了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析出,气泡的上浮加剧了原油中乳化水滴的运动,增大了小的乳化水滴互相碰撞聚并为大水滴的概率,使原油脱水效果得到改善。图5表4参10  相似文献   
6.
7.
在清罐前,对罐底油泥的数量和形状有所了解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清洗工艺,也有助于在清罐前做好准备,为后期的清罐打好基础。罐底油泥的测量应该得到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了原油储罐油泥的特性后提出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来解决探测罐底油泥数量和形状得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各类油气田里面,由于钻井的总体技术不是非常高,发生井喷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由于井喷事故所引发的着火事故以及井喷失控也经常发生。为此,主要对高压含硫气井的开采情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石油酸是原油和馏分油中普遍存在的腐蚀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环烷酸并且含量可以高达90%以上。环烷酸具有羧酸的所有化学性质,所以常常造成严重的腐蚀,从而影响原油加工设备及油品使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高酸原油产量的逐渐增加,高原油及各种高酸值馏分油所带来的腐蚀与产品质量问题显得愈发严重,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经济高效的脱酸技术与工艺路线。本文较为全面而详细地总结并评述了国内外原油及油品的各种脱酸技术方法。分析表明:目前所报道的各类脱酸工艺较多,其中工业应用的加氢脱酸效果虽好但是成本较高,而其他大多数脱酸方法都存在较多的缺点或不足,因此探寻一种绿色环保、经济高效并且具有较好普适性的油品脱酸工艺显得非常迫切而必要。酯化法脱酸具有加工工艺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后继处理,几乎可以降低所有的高酸值原油和油品(轻质、重质馏分油以及渣油)的酸值,为原料油的进一步加工提供了方便。酯化脱酸工艺的关键在于高效催化剂的选择,而目前的催化酯化体系虽然脱酸率较高,但仍存在着反应时间较长的不足,相信通过反应过程强化等手段解决该问题以后,催化酯化脱酸工艺会被很快投入到原油及油品的脱酸实际工业生产中去。  相似文献   
10.
裂缝-基质模型CO2混相注入提高原油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传统驱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建立裂缝-基质模型以模拟裂缝性油藏。应用该模型开展CO_2混相连续注入和吞吐实验,研究CO_2混相注入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特征,并测试产出原油组分,据此分析不同连续注气时间下基质原油产出机理。结果表明,CO_2混相连续注入很难显著提高裂缝-基质模型原油采收率,基质长度为10.0 cm时采收率仅为18.2%,长度为20.0 cm时采收率降至14.1%。原油组分测试结果表明:CO_2注入初期(0~8 h),产出原油组分基本不变,溶解膨胀为主要产油机理,是主要出油阶段;注气后期(8~40 h),产出原油组分明显变化,萃取为主要产油机理,但产油量较少。CO_2吞吐可在连续注气基础上大幅提高采收率72.8%~73.9%;但吞吐效果受生产压差影响,当生产压差为5 MPa时,累积采收率仅为7.9%~12.4%;当生产压差增至20 MPa时,累积采收率最高可达7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