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55篇
  免费   1364篇
  国内免费   889篇
电工技术   679篇
综合类   2094篇
化学工业   445篇
金属工艺   474篇
机械仪表   2044篇
建筑科学   5775篇
矿业工程   1546篇
能源动力   249篇
轻工业   215篇
水利工程   1900篇
石油天然气   828篇
武器工业   104篇
无线电   110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29篇
冶金工业   245篇
原子能技术   83篇
自动化技术   99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20篇
  2022年   412篇
  2021年   459篇
  2020年   584篇
  2019年   669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520篇
  2016年   552篇
  2015年   622篇
  2014年   1008篇
  2013年   878篇
  2012年   1049篇
  2011年   966篇
  2010年   928篇
  2009年   1000篇
  2008年   1176篇
  2007年   1040篇
  2006年   842篇
  2005年   880篇
  2004年   741篇
  2003年   656篇
  2002年   601篇
  2001年   471篇
  2000年   469篇
  1999年   394篇
  1998年   377篇
  1997年   321篇
  1996年   325篇
  1995年   266篇
  1994年   239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67篇
  1989年   16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高精度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依赖空间超精密刻线和刻线不均匀等问题,提出一种采用多参数协同调制的新型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在PCB基板上布置阵列的激励线圈和特定形状的感应线圈,通过调制感应的面积和线圈的参数,感应出电行波信号,经过整形后用高频时钟脉冲插补得到位移量。通过仿真分析设计与样机实验,得出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改变空间极距的情况下,使得分辨力在信号源头上提高1倍且有±68μm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2.
目前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管线影响的理论研究一般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和Pasternak地基模型,较少考虑精度更高的Kerr地基模型及管线侧向土体影响对管线变形的约束作用. 将管线简化成Euler-Bernoulli梁搁置在Kerr地基模型上,利用差分法得到盾构隧道引起上覆管线竖向位移半解析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考虑管线侧向土体影响的Kerr地基模型差分解. 通过与已有工程案例和离心机数据对比,验证Kerr地基模型相比于其他地基模型的优越性,也验证了考虑管线侧向土体影响的Kerr地基模型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测数据. 参数分析表明, 随着隧道开挖地层损失率和土体弹性模量的增大,管线的竖向位移和弯矩均增大;随着管线与隧道夹角的增大,管线的竖向位移和弯矩均减小.  相似文献   
3.
蒸发是大气–土体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改变土体水分场及影响土体工程性质的重要因素。提出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土体水分的蒸发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共配置了3组不同厚度和初始含水率的土样,将其置于恒定温湿度条件下干燥,定时称取试样质量变化获得土样的水分蒸发过程,并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实时记录土样表面的温度场变化。结果表明:土样的蒸发速率随干燥时间可分为3个典型阶段,即常速率阶段、减速率阶段和残余阶段。作为响应,土表温度变化也呈现3个典型阶段,即恒定低温阶段、升温阶段和稳定阶段,且与蒸发阶段一一对应。基于蒸发过程中大气–土体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土体蒸发速率与大气–土表温度差之间的线性理论关系,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发现该理论关系不受土样初始厚度和含水率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展土体蒸发特性研究是可行的,为快速掌握气候作用下土体水分蒸发过程及表面水分场的时空演化特征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八连杆冲压机构的工作姿态变换,压力机构伸缩量之间的关系无法量化的问题,基于ADAMS优化八连杆冲压机构.分别分析八连杆冲压机构工作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情况,明确构件中的设计变量,并通过点位移函数表达式组建目标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压力角为设计目标,构建八连杆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结合机械系统仿真软件AD-AMS对该数学模型进行运动仿真以及参数优化计算,得到具有较高运行效率的八连杆冲压机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八连杆冲压机构云顶轨迹位移方程有效性得到保证,构件部分设定的矢量模型具有有效性以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大跨结构和大型储液罐等结构在长周期成分丰富的地震动作用下会产生大变形甚至破坏.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相较于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更能反映结构和构件的性态,但其亟需可靠的长周期位移设计谱.为此,选取近年来国内外23次地震的数字强震记录1 787条,分析了不同震级和断层距下长周期位移反应谱(简称位移谱)特性,研究了场地条件对于位移谱的影响,最后对现有位移谱模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主要结论包括:震级和断层距主要影响位移谱的幅值;位移谱的形态与震级和断层距基本无关,表现为随着周期的增大位移谱先快速增长,随后缓慢增长,之后趋于稳定或稍微下降至地表峰值位移(PGD).采用PGD归一化的位移谱形态可由3个拐点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快速上升段、缓慢上升段、下降段和稳定段.震级对以PGD归一化的位移谱的影响明显,随着震级的增大,归一化位移谱幅值增加,卓越周期变长;小震级(矩震级Mw≤6.5)时,卓越周期为1~2s;大震级(矩震级Mw>6.5)时,卓越周期为6~10s,甚至更大.场地条件对位移谱的影响与断层距有关,近断层时,场地越硬位移谱幅值在中长周期段(如周期T>5.0s)越低,但断层距大于100 km时,位移谱与场地条件基本无关;场地条件对归一化位移谱的影响基本可忽略.现有归一化位移谱模型尚存在一定局限:曹加良模型未考虑震级对位移谱模式的影响,且模型不能模拟位移谱在长周期段下降并至PGD的过程;Faccioli模型对于矩震级Mw≥6.5时位移谱特征认识不够,10s周期时位移谱并未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驷马山引江工程乌江抽水站为例,介绍了视准线法在大型泵站水平位移观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杉 《西部探矿工程》2021,(3):110-113,118
大位移井是当今定向井、水平井技术的综合系统工程,可广泛地应用于滩海油田、海上油田和地面条件极其复杂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以NP13-1346为例,简要分析了影响大位移钻井的几点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优化井身结构设计、井眼清洁和井壁稳定技术、降摩阻和扭矩、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等。阐明了实际钻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希望能对今后大位移钻井的施工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土体标度分布参数与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体标度分布参数可以客观地表达土体颗粒组成的整体特征,便于建立其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以土体的标度分布理论为基础,结合土体渗透实验和直剪实验,研究了土体标度分布参数与其渗透系数、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关系,结果表明:土体渗透系数K与标度分布参数μ呈负对数关系,与特征粒径Dc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土体的黏聚力(c)随标度分布参数μ的增加而增大,土体的内摩擦角(φ)随特征粒径Dc的增大而减小;Dc-c、μ-φ之间的拟合关系较差。  相似文献   
9.
能量回收装置是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的核心元件之一,通过回收高压盐水的压力能来降低能耗和节约成本,加强其基础研究并突破技术瓶颈是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战略选择。根据工作原理将反渗透海水淡化能量回收装置分成液力透平式、正位移式和泵-马达式3类,主要从结构、原理、效率和应用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我国能量回收装置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展望。研究表明,液力透平式装置已逐渐被市场淘汰,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的正位移式装置也存在技术缺陷,而泵-马达式装置的集成化设计和降低工作能耗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沿海区域存在大量淤泥土层,其通常表现出高压缩性、流变性及触变性等不良工程地质性质。因此,深厚淤泥土深长基坑开挖面临着极高施工风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显著。为进一步阐明深厚淤泥土深长基坑开挖施工力学效应,依托某深基坑工程,通过有限元三维数值模拟,揭示了淤泥土深长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深厚淤泥土层的存在使基坑开挖影响区的水平影响区域明显增大,竖向影响区域所受影响较小,在水平距离150 m、深度85 m范围内土体皆受基坑开挖影响;基坑以及建筑轮廓凹凸部出现应力集中,在淤泥土层,地连墙以及既有隧道墙板应力集中处的水平位移存在明显突变;既有隧道水平位移和沉降曲线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大桥变形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变大,桥桩在淤泥土层的水平位移明显增大,最大水平位移达5.33 mm,最大沉降达9.92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